转变,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潍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农”发展

来源:潍坊日报

2019-10-07 10:29

发表于山东

潍坊是一个农业大市。多年来,农业开放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充分肯定。

微信图片_20191007104406.jpg

今年,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启动,这是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具体行动。

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稳固“三农”基本盘,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从彼时到此时,转变正在悄然进行中。

突出抓产业,让农业强起来

在潍坊广袤的田野上,现代化高科技大棚成方连片,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业强。

在大棚蔬菜发源地寿光,新规划建设的18个重点园区内,全面推广的智能管控技术和区块链追溯系统,使每个大棚、每个园区都成为“绿色车间”“绿色工厂”。每个园区都配备大型水肥一体机、多功能植保机、智能温控等设备,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

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我市以绿色为引领,创新为驱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全力打造质量效益新高地。到目前,全市已建成物联网基地10多处,智能化大棚3万多个,打造了一批智能、精准、高效、绿色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5%,高于全国7.5个百分点。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按照景城合一、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诸城市依托优势资源,探索多元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南部皇华、桃林、林家村、枳沟、密州、龙都、南湖“四镇两街一园区”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阵地,充分利用河、湖、山、泉、田的优美生态,实施“景村共建”,重点培育发展生态营地、休闲农庄和采摘篱园等新业态,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抓好产业融合发展,我市顶层设计,实施“122221”乡村振兴产业载体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粮食、蔬菜、果品、西(甜)瓜、萝卜、大姜、生猪、奶牛、肉鸡、肉鸭等10大优势产业链(联合体)、寒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20家现代农业园区、昌邑潍水等20个田园综合体、诸城茶旅风情小镇等20个特色小镇、诸城相州等20个产业强镇、寿光三元朱村等1000个经济强村(居、社区),形成农业农村协调联动、产村融合发展新格局。

微信图片_20191007104349.jpg

对外开放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我市牢牢抓住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全方位与国际接轨,增创潍坊农业发展新优势,打造潍坊农业新样板。

绿色、科技、融合、开放,全面协调发展,我市持续推进农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跃升。

农业产业化的生动实践,使我市农村生产力如核变般释放,形成了产业全链条、全域品牌矩阵,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突出抓环境,让农村美起来

只有环境好,生活才能更好。

“每次回农村老家,最不习惯的就是上厕所。”相信这是身边大多数在城市居住的年轻人的共同心声。但自从我市推广实施改厕后,这样的别扭就不复存在了。

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记住乡愁”的心灵归处。我市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特点,按照功能配套齐全、生活服务周全、基础设施安全、治理机制健全的标准,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到目前,已建成达到集中居住标准的农村社区225个。

今年以来,我市倾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进一步抓实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村庄规划编制等工作重点,坚持把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多管齐下,加快补齐农村环境整治的短板缺项,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将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到底。我市建立长效机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巾帼美家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逐村建立保洁员制度、“门前三包”制度、街巷长制度。

农村美不止在硬件,还需深耕软件。

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打造了一批风筝、年画、草编等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产业镇村,到目前,全市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家庭作坊1800多个,年产值250多亿元,从业人数5万多人。

让群众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唱主角,我市整合行政、社会各种资源,加强阵地建设,培养文化人才,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整理、展示、表达和重塑地方文化资源,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弘扬。

讲文明话,行文明事,文明之风在农村盛行。一本本记录着家国情怀的村志,一座座见证兴衰变迁的村史馆或乡贤馆,也于无声中氤氲着一方百姓、滋养着一方水土。

坚持产居一体,让生态文明与美丽宜居齐头并进。

我市实施绿色发展计划,着力创新发展方式,走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路径。以绿色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发展;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加快培育“潍坊农品”系列品牌,加强农业领域“潍坊标准”建设;制订绿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改良土壤3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35万亩,实行测土配方施肥1500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实现了“零增长”。

突出抓改革,让农民富起来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潍坊农业始终与改革、创新和开放并行,农业产业化雏形在全国率先孕育。诸城的“贸工农一体化”蹚出了一条发展商品经济的新路子,寿光首创的蔬菜大棚成长为拎得动全国的“菜篮子”;发展农业产业化,各县市几乎都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县域农业改革发展之路。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潍坊模式”始终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寿光为例。在冬暖式蔬菜大棚还没有落地之前,三元朱村穷的叮当响,全部家底只有两架破马车、十头瘦牲口和几千元存款。然而伴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崛起和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国小康示范村”“中国特色经济村”让三元朱名声大振。住别墅、种大棚、庆丰收,现如今村民的日子过得比蜜甜。

在寿光营里镇万亩品质农业园区,出现了人才返乡现象,12位年轻人不仅带着媳妇孩子回到家乡,还带回了老一辈不会用的农技APP和线上销售渠道。他们应用智能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管理一到两个大棚,年收入稳定在十几万元。

随着改革创新步伐的加快,寿光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7元,他们开着小货车种棚卖菜,开着小轿车进城购物,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户均存款15万元。

改革是“潍坊模式”的核心要义,也是贯穿“三个模式”的主线和灵魂。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统领,增优势、补短板、抓重点、强根基,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我市积极培育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领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通,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去年综试区的获批建设,潍坊迎来了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综试区作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国字号”工程,承担着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探路子、创经验的国家使命、历史重任,被定位为全国农业开放发展引领区、农业科技创新先行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我们将坚定扛起创新提升‘三个模式’的使命担当,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努力让‘三个模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惠新安表示。潍坊,誓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潍坊日报

潍坊新闻

阅读量:32.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