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羡慕、向往着母亲的那身白衣”!学医儿子写给医生妈妈的一封信

来源:闪电新闻

2020-02-02 13:02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2日讯 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全国人民揪心。危急时刻,青岛市胸科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不惧艰险,勇于“逆行”,走在了青岛抗击疫情的最前线。

青岛市胸科医院是岛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之一,自疫情爆发以来,胸科医院全院上下取消休假,全员奋斗在抗击疫情一线。2月2日,记者采访了胸科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李同霞以及她的同事。

作为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李同霞承担着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会诊工作,经常会诊到很晚。在胸科医院院内,她是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同时身兼医院救治专家组、疫情防控组和后勤保障组组长,身上的责任千斤重。

李同霞每天带领专家组成员认真甄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病情,一天两次对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病情进行研判分析、指导诊疗。

为把各项工作做到实处,李同霞从防控疫情工作的开始就狠抓内部管理。李同霞介绍说:“为了全面做好医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各项工作,我们迅速设立了办公室和六个工作组,实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我们认真对每个环节、流程进行研究,严格把上级的指导意见和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她与相关科室人员一道,连夜起草应对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治工作方案,夜以继日制定、修订、完善院感防控制度近40项,为医院防控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医院发热门诊改造时值春节,施工人员非常紧缺,她和总务科工作人员多方沟通,积极协调,在两天之内完成了发热门诊的改造。

救治工作开展以来,李同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心里惦记的都是患者的安危和各项工作,正如儿子“抱怨”的那样,每次好不容易打通电话,李同霞总是简短的几个字 “有事”“我挺好”,便匆匆挂上电话。

李同霞的儿子子承母业,是公共卫生专业的博士生,1月17日深夜,他从北京回到家乡,满脑子憧憬着与家人团聚过年的幸福时光,谁知“从我回家后的第二天起没有休息过一天。每一天,她都早早地离开家门,奔赴单位,有时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甚至几天不回家,就是回家后也手机不离手,生怕没有及时接听到电话。”这是他在写给“我的医生母亲”信中的一段话。 

李同霞的儿子在信中写道:“17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刚升入3年级的小学生,懵懵懂懂的年纪或许并不能理解什么是疫情,但我依稀的可以从身边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到那份紧张。而现在我脑海中依然能回想起那时每天因熏蒸醋而充满酸味的教室,以及日夜坚守在最前线无法回家的妈妈。”

(2003年非典第三应急梯队合影 2排右3为李同霞)

2003年5月15日,37岁的李同霞作为第三应急梯队队长带领医疗组组员接棒进驻隔离病区,此时青岛市唯一的SARS疑似患者钱某刚刚脱离危险,与SAR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发热患者鞠某于当天入院,紧接着又有两名发热患者入院排查。忙碌的工作让李同霞和梯队其他队员根本无暇考虑自身安危,连续工作半个月后,第三梯队全体队员撤离隔离病区进行隔离休养。她的儿子在信中写道:“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日子,SARS疫情终于结束,我和爸爸坐着公交车,换乘了好几次,又步行了好远,终于到了妈妈隔离观察的地方,见到了我那熟悉又陌生的妈妈。虽然只是站在医护工作者隔离区围墙外的遥望,但我依旧十分开心、激动。那一年,我10岁。”

2009年甲流袭来,李同霞作为第三梯队队长再次进驻应急病房,与上次SARS不同的是,此时正值炎炎夏日。进入隔离病区需要穿四层防护服,口罩、手套、眼罩一样不能少,还没等穿戴完早已是大汗淋漓,不多久就感到胸闷憋气严重,从病房出来鞋子都能倒出水来。为了让同伴们多休息一会儿,她主动减少休息次数,延长工作时间,大家都为她奉献精神感动。

时光荏苒,初心永恒。那种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勇于向前的责任和担当,在李同霞身上历久弥坚。如今孩子已经长大,她的丈夫也同自己一样奋战在抗击疫情的前线。“其实孩子挺担心我的,每天在家关注疫情的相关新闻,丈夫知道我的工作存在危险性。但是他们从来没说过一句阻拦的话”,李同霞感到很欣慰。

儿子说:“我羡慕、向往着母亲的那身白衣,虽然母亲个儿不高,但她工作的背影,在我心中永远是最高大的。”

《平凡的世界里》说,“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这些默默无闻的医务工作者们,也是妻母、夫父、子女,只是因为她们心中有患者,骨子里有奉献,才把患者的托付、亲人的牵挂,一肩担起。

相关链接:儿子写给妈妈的信《我的医生母亲》

我的医生母亲

2020年1月,这是我在北京求学后即将迎来的第一个春节。早早的收拾好了行囊、踏上归家的旅途,满脑子憧憬着与家人团聚过年的幸福时光。

我于1月17日晚上10点到家,和爸妈一边聊着,一边收拾东西,很快就到午夜。因为爸妈上班早,就各自休息。本想着等周末和妈妈去买过年的东西,谁成想妈妈开启了加班模式,1月18日晚上近12点才到家,1月19日凌晨近1点才到家……

原来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在向我们逼近,妈妈在履行职责。

这次的主角,是“新型冠状病毒”。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会让人不禁联想到2003年中国爆发的另一次疫情——SARS。同样是冠状病毒,同样造成肺部感染,同样的快速传播。17年前,那时我还是一名刚升入3年级的小学生,懵懵懂懂的年纪或许并不能理解什么是疫情,但我依稀的可以从身边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到那份紧张。而现在我脑海中依然能回想起那时每天因熏蒸醋而充满酸味的教室(虽然无效),以及日夜坚守在最前线无法回家的妈妈。也不知过去了多少日子,SARS疫情终于结束,我和爸爸坐着公交车,换乘了好几次,又步行了好远,终于到了妈妈隔离观察的地方,见到了我那熟悉又陌生的妈妈。虽然只是站在医护工作者隔离区围墙外的遥望,但我依旧十分开心、激动。那一年,我10岁。

转眼间距离上次的疫情已过了17年。这一次,疫情恰逢鼠年春节。这次疫情来的更快更猛,虽然妈妈这次没有进到隔离病区亲自诊治病人。但是她的工作更繁多、更累。作为医院的管理层,她承担了医院的救治组组长,同时也是医院保障组组长,还是青岛市救治专家组成员,工作繁杂。已是53岁的母亲,从我回家后的第二天起没有休息过一天。每一天,她都早早地离开家门,奔赴单位,20点之间下班也已成了奢望,甚至有时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几天不回家,就是回家后也手机不离手,生怕没有及时接听到电话。

我担心妈妈想打电话问候一声,每次好不容易打通电话,妈妈总是简短的几个字——“有事”“我挺好”,就匆匆挂上电话。心疼妈妈,可我又是那么的无力。

每当有疫情出现,最先冲向战场的,永远是那群最美的白衣天使们。我羡慕、向往着母亲的那身白衣,虽然母亲个儿不高,但她工作的背影,在我心中永远是最高大的。我爱你,妈妈,我爱你,母亲。

2020年1月29日

您的儿子

闪电新闻记者 孙杨  通讯员 赵洁 青岛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青岛新闻

阅读量:51.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3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