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海底“草原” 走进蓝色海洋的天鹅“秘境”

来源:闪电新闻

2020-03-10 19:55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山东贡献。

不负深情厚望,勇于担当作为。两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全省上下担当作为、狠抓落实,齐鲁儿女勇当弄潮儿、奋进者、挑山工,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永不停息的脚步,奋力书写新时代山东答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新时代,山东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苦干实干,不断突破,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在孕育希望的绿色田野,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足音铿锵有力;在饱含机遇的蓝色海洋,山东推动海洋强省建设的浪潮激情澎湃。

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两周年之际,齐鲁网、闪电新闻策划推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大型融媒体报道,记者深入基层、现场、一线,通过镜头展现两年来山东在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进程中的新进展、新变化。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0日讯 在威海荣成,这里的每片湖泊入渤海而流。蓝黄交界处没有咆哮,只剩相拥的温柔。

荣成成山镇,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有一片北方最大的天鹅湖。每临冬天,天鹅湖连接沙滩汇成一片亚洲最大的天鹅越冬栖息地,成千上万只天鹅南下在这过冬。

天鹅在海水中欢腾

阳春三月,海风还带着一丝咆哮。天鹅们大多已经北迁飞往西伯利亚和蒙古国,还有62只天鹅“贪恋”这里的温暖,等待西伯利亚湖面解封后再离开。我们来到这里,探寻这片天鹅湖“秘境”。

“蓝色海洋”变天鹅“秘境”

进入三月,海面寒气未减,咆哮的海风吹过解封后的水面。四万八千平方米的波纹海浪,遥望如一眼无边的蓝色绸缎。

“孩子们,开饭了!”

刘志斌手提装满玉米粒的白桶,口哨声和呼喊声吸引天鹅游到岸边,它们扑腾着翅膀低头啄食,高兴了还要飞离海面在上空转一圈。

天鹅飞翔在海洋上空

因为“贪恋”这里的冬天温暖又安逸,天鹅从北国飞越万里而来。年已66岁的刘志斌是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员,把天鹅当作他的 “孩子”。他每天巡护的内容是记录天鹅数量,救治有伤病的天鹅,和两次投喂。7公里长的海岸线,刘志斌每天要走五遍以上。

刘志斌投喂天鹅

上世纪80年代,荣成发现成群越冬大天鹅。四十年来,每年到此越冬的天鹅从几十只增加到上万只。

这片因天鹅而建造形成的保护区,被繁密的树木包裹,有着优越的空气质量和水质。

“那个是小灰灰,每年都会回来。”刘志斌指向海边,念着他给“孩子”们取的每一个名字。

每年三月底,天鹅飞回北国后,刘志斌总会恋恋不舍。他盼望它们来年再飞回来,“多带点天鹅回来。”

四十年来,在这片山清水秀之间,被大自然拥抱的一切变得越来越美丽,而这片“蓝色海洋”也渐渐成为天鹅“秘境”。

万株海草编织“海洋草原”,调节海洋生态

优质的海洋环境吸引更多天鹅,也离不开海洋“草原”的功劳。

在天鹅湖底,一张由海草编织的 “大网”就像草原,哺育着无数海底生物。海草又名大叶藻,它在山东省的生长面积排全国第一。

生长在海底的海草

2017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张沛东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在此进行首次规模化的大叶藻增殖。此后每年9月,大叶藻增殖活动都会这里进行。近百万粒种子埋在天鹅湖底,静静萌芽长大,如今已覆盖湖底面积三分之二。

“海洋生态得到了明显改善”,张沛东教授在中国海洋大学捕捞学专业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接触海草研究工作的他认识到,海草有重要的生态功能,面积却在急剧退化,专业研究人员十分匮乏。他决定把大叶藻海草床修复定为研究方向,一做就是十四年。

天鹅啃食后的海草,随海浪冲在沙滩

“除了天鹅数量增长,海底生物资源也变得多样化。”张沛东说,大叶藻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和调控功能外,还能为众多海洋动物提供产卵、育幼、摄食、栖息和庇护场所,“除了天鹅数量增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数量也越来越多。”

也许是掉落苍穹之下的一抹深蓝,在山东半岛周围铺成了一片蓝色海洋。天地之间,万物共生,和谐美好,孕育出美妙的山东“深蓝秘境”。

闪电新闻记者 张雨 王雷涛 宁佳  威海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威海新闻

阅读量:28.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