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于学艳


提起沂蒙六姐妹

临沂人都会对她们竖起大拇指

她们是支前模范

在新时代

临沂还有一个扶贫模范群体

她们被称为“沂蒙扶贫‘六姐妹’”

她们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以扶贫救困为己任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

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之


于学艳



于学艳是莒南县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泼辣能干的她,凭着一股韧劲白手起家。从一贫如洗到拥有国内最大的西瓜塑料网袋生产企业,她用一个个小小的西瓜网兜编出自己的幸福生活,也兜起身边脱贫路上的穷乡亲。


正在教新员工编网兜的就是于学艳,刚过完十五,她就张罗着开工了。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西瓜塑料网袋生产企业,于学艳一年会接到几十个集装箱的订单,想赶在西瓜上市之前备好库存,工人的效率很重要,但是在她的工厂和加工点上,老人和残疾人等干活慢的新员工来,她从不拒绝。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一般的贫困户都是年龄比较大,失去劳动能力,工厂都不要,他们想打工也没有地方打,想赚钱也没地方赚。我觉得最好的帮扶就是让他们有一个工作环境,就是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对困难群体敞开大门,是因为曾经一贫如洗的于学艳深知贫困户的无奈。刚嫁到莫家龙头村那年,她不仅没有新房住,连买双鞋的钱都拿不出来。为了早日脱贫,酒厂、棉纺厂……只要能打工赚钱的地方,于学艳都试了个遍。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那时候一无所有,按我们农村话来说,家雀还有个屋汕头,我连个房子都没有。因为我能知道那种贫穷的感觉,并不是说渴望今天政府给我一袋子米,明天政府你给我一袋子面,我渴望工作,渴望我有一个长久的可以赚钱的地方。”

2003年,在一家柳编厂打工的于学艳偶然发现了编西瓜网兜的商机,敢想敢做的她立马借钱开始创业。到2008年,刚有点盈余的于学艳来不及注册公司,就开始带动周边的贫困村民一起赚钱。如今,她的公司已经安置当地群众就业近3000人,这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岳胜兰说:“主要是在这干离家也近,没事我就领家里去系。自己挣钱多高兴啊。”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要求他们每个放货点去单独的去找那些年龄偏大的,身体残疾的,他们有能力能知道谁是贫困户的。”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莫彩花说:“你们上点上去发货的时候,庄里这些年龄大的,你们一定要照顾好。”

      于学艳说,她的创业路坎坷很多,可她从不向困难低头。2010年,一直做外销的他们,响应国家号召,开始转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制作网兜,可就在那一年,公司最大的韩国客户却突然大规模退单,看着无法长时间储存的一堆堆网兜,穷怕了的于学艳打起精神杀回国内找市场。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我不能重新返贫啊,好不容易我吃上饭了我还能再回到起点么,所以我就拼了命的,我的女儿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抱着她满中国跑,去推销。人不能因为一点点困难就趴下了,趴下就永远起不来了。”

性格泼辣,敢打敢拼的于学艳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她说,作为农家妇女,她文化水平不高,可她知道就是这股劲儿让她摆脱了贫困,发家致富。她相信,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肯付出,爱劳动,就不愁没有好日子,她要继续编织自己的“致富网”,带动更多乡亲脱贫增收。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虽然我没有像他们那样拿出资金给他们买米买面,但我会去拿出资金给予他们培训,拿出资金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人们都说么,一个勤快带动十个懒汉,有一个在干,他们周边的人都在干,那要是都在玩,他们都在晒太阳。真正的脱贫要靠一种精神,一种不服输、奋发向上的精神。”



(来源:琅琊融媒记者 王连君 孙广丽)

点ZAN数超过70个

将从留言中抽取幸运粉丝一位

获得温和集团提供的美酒一提




临沂新闻新媒体合作热线
0539-2952107

来源: 临沂新闻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