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青岛峰会|上合国家友人眼中的青岛

新华社青岛6月4日电(记者张旭东 王卓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即将在青岛举行。17年来,上合组织坚定不移推进成员国各领域合作发展,各成员国相通相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本次峰会举办地青岛,就有一批上合国家友人工作、求学和创业,他们对“第二故乡”的感情深厚。

俄罗斯人安德烈·别洛乌索夫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和市场前景,他于2000年在青岛胶州投资建厂,生产塑料管业产品。如今,他的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初选择青岛,是因为这里有港口,交通运输便利,而且自然环境非常好。”安德烈说,“俄罗斯朋友到青岛来,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都非常好,海滩、欧式建筑和啤酒,他们都非常喜欢。”

在青岛生活了近20年,这里已成了安德烈的“第二故乡”。“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里。我和家人在这住得非常舒服,对青岛有了很深的感情。”他说。

令安德烈感到更惊喜的是去年开通运营的中欧(青岛)班列。“第一趟中欧(青岛)班列我就发货了,两个多月就发了50多个集装箱。”安德烈说,“过去走海运,货物到莫斯科要40至50天,还要在其他港口中转;中欧(青岛)班列则只需要22天,而且是直达去莫斯科。这趟班列减少了发货时间,节省了物流成本,货物也更安全。”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即将举行,安德烈希望上合组织国家的合作能更为密切,能给他带来更多客户和订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外教伊娜同样来自俄罗斯。在青岛生活了三年多的她这样看待自己的“第二故乡”:那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金发碧眼的伊娜自称是“青岛人”,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熟练使用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常常网购、乘坐高铁出行,一再强调“在中国生活非常舒服”。

“这座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成绩让人瞩目”“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有风格也有特色”“这座城市有温度,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对外国人非常友好”……交谈中,伊娜用流利的汉语细数自己的感受,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

闲暇时,伊娜还和中国同事合作完成了《青岛旅游俄语》。这本厚厚的著作共有29万字,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青岛概况、节庆风俗和旅游景点、驻青高校等。“俄罗斯朋友来青岛,通过这本书就能很容易了解青岛,在青岛旅游。”她说。

29岁的巴拉是一名在青岛大学医学院求学的印度留学生,今年是他来青岛的第十个年头。读研二的他目前正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外科进行临床学习,追逐自己的“医生梦”。

巴拉说:“病人和家属都很喜欢我,还会找我合影呢。”在实践中,巴拉也收获了更多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能在导师指导下配合完成非常复杂的手术。

在青岛生活十年,这里俨然已变成巴拉的“第二故乡”。他熟记青岛的公交线路,知道隐藏在城市角角落落的美食店。巴拉最爱青岛海鲜,尤其喜欢吃虾。

“以前常吃的是咖喱虾,现在则习惯青岛吃法。来青岛之后才知道虾还可以清蒸,配着姜末调成的醋汁,这样可以让虾的鲜美得以保留。”巴拉说。

在青岛,巴拉收获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女朋友也是一名青岛大学的印度留学生。闲暇之余,两人喜欢到八大关等沿海一线漫步。“我们也打算在美丽的八大关拍婚纱照,留下幸福的回忆。”巴拉说。(完)

来源: 新华社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