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三章》:用心灵去体会沂蒙精神的最美演绎

这是一场舞蹈之美与精神之美交织而成的史诗。

“沂蒙红嫂”,她们只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沂蒙劳动妇女,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青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沂蒙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她们是舞蹈的精灵,也是美的使者,用舞姿表达着沂蒙精神的崇高与伟大,用足尖演绎了沂蒙精神的坚毅与无私。

4月19日,全新演绎沂蒙精神的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4月26日至27日,《沂蒙三章》全球巡演将从临沂大剧院拉开序幕。

用心灵体会

 “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

沂蒙红嫂的故事曾经感动了几代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央芭蕾舞团的老一辈艺术家,根据沂蒙妇女乳汁救治八路军伤员的故事,编创了一部中国芭蕾舞剧《沂蒙颂》。这是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其中的主题曲《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更是传唱到全国。

今天,在建团6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在新时代重新演绎好沂蒙故事,《沂蒙三章》的导演徐刚率领主创团队追寻着剧团先辈们的创作足迹,再次走进蒙山沂水之间,走近那些可歌可泣的沂蒙红嫂的故事之中。一次次的“寻根”,一次次的感动,有了这场感人至深的新时代创作——《沂蒙三章》。

在这里,用足尖上的舞蹈展现沂蒙红嫂的坚毅与无私,用绚丽多彩的舞台呈现伟大的沂蒙精神,从现代人的视角、现代人的感受,通过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重新诠释那个波澜壮阔、战火硝烟的时代,重新感受战场上、战场外的军民鱼水情深,重新体会历史中的“她们”的美丽、可敬与可爱。

新时代《沂蒙三章》

 融入现代艺术等多种元素

如何以现代的审美,展现战火中的精神?

在新创舞剧《沂蒙三章》中,以一段电影蒙太奇的方式开场,让观众快速地进入到那段历史中。从开始到结束,主创团队综合运用多种现代的舞台艺术表现手法,带动了年轻一代的观众们融入剧情,让他们被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打动、感染。

“蒙山高,高不过沂蒙精神世代放光芒;沂水长,长不过军民雨水情谊永流芳。”一首《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传唱至今,这首歌的曲作者——著名作曲家刘廷禹,再次操刀为本剧新创音乐。他为该剧创作的音乐也极富特色,《火线桥》里有震撼人心的打击乐,《永远的新娘》有更富生活气息的“捉鸡”音乐,以及极具地域风情的《沂蒙小调》。特别是《火线桥》水下牺牲的桥段,大约2分钟的打击乐非常精彩。这是一种在芭蕾舞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崭新表现手法,与二胡忧伤的旋律相比更富感染力。

此次,《沂蒙三章》的舞蹈编排中也引入了民族民间舞的元素。这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舞蹈形式,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尤其是胶州秧歌的运用,对芭蕾舞演员来说具有较大难度。但是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沂蒙红嫂”的大爱与传承

新创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将革命战争年代中“沂蒙红嫂”的故事浓缩为三个极具代表性的足尖篇章——《火线桥》《永远的新娘》和《沂蒙情》。

第一章《火线桥》,在孟良崮战役中,“沂蒙红嫂”李桂芳动员了附近村庄的32名妇女,拆下家中的门板,跳进齐腰深的河水架起“人桥”,在冰冷的河水中站了一个多小时,让战士们从肩膀上及时过河奔赴战场。

第二章《永远的新娘》,原型是“沂蒙红嫂”李凤兰。1946年,她的未婚夫报名参军从此杳无音信,为了能照顾生病的婆婆,李凤兰由嫂子怀抱大公鸡陪她拜堂成亲。她苦等12年,等来的却是一张鲜红的烈士证书,她的丈夫王玉德早已牺牲在莱芜战役中。

第三章《沂蒙情》,原型是“沂蒙红嫂”明德英。在侵华日军对沂蒙发动残酷扫荡期间,她把一位遍体鳞伤的小战士藏在家中,在周围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她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歌颂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军民情谊。

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用优美的舞姿讲述了三个感人的故事,刻画出了不畏牺牲、用自己肩膀搭起火线桥的沂蒙妇女群体像;描绘了一个勤劳坚贞、为从未见过面的烈士丈夫守护家园的“永远的新娘”;还有乳汁救伤员、结下军民生死情的沂蒙红嫂经典形象。

新时代红嫂演绎沂蒙精神新内涵

从战争年代回到和平建设时期,美丽的“沂蒙红嫂”还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新一代的红嫂已经走上同样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道路。

朱呈镕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她白手起家,建设了一个现代化企业,并行程17万公里,将拥军做成了一份永不放弃的事业。从东方第一哨到西藏边陲,从非典一线到抗旱打井,处处都留下了朱呈镕拥军支前的足迹。她不但物质拥军还精神拥军、文化拥军,让一个个人民子弟兵深切感受到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独有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质。她说,拥军永远不下岗,生命不息,拥军不止。

费县探沂镇肖山东村的女党支部书记王玉芬,也是拥军的模范。她们一家三代都和解放军结下了不解之缘:公公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身负重伤退役回乡;上世纪70年代初刚结婚,丈夫就到千里之外的湖南当兵;两个儿子也相继参军。为表达对儿子所在部队的一片深情,王玉芬在闲暇时间制作了120双布鞋和鞋垫,邮寄到儿子所在的部队,寄托了一位沂蒙母亲的深情。

新时代的沂蒙红嫂,深入挖掘新时期“红嫂精神”的文化品质和深厚内涵,她们精确丈量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道德情怀,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在全社会凝聚起自强、博爱、奉献的力量。

沂蒙精神永放光芒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爱党爱军,鱼水情深”,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用她们质朴的情谊、无私的付出深刻诠释着“沂蒙精神”的伟大意义。新时代里,沂蒙人民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楷模和典型。从厉家寨到九间棚,从沈泉庄到代村社区,沂蒙精神都能随时代一起脉动,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无论是战争年代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厉家寨精神”,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沈泉庄精神”“兰田商城精神”等,沂蒙精神不断融入汇入新的时代内涵,绽放出全新的光芒。

短短70年,临沂缘何成为全国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这得益于沂蒙精神的感召和滋养。”市委书记王玉君说,以沂蒙精神为精髓的红色基因融入了沂蒙人的血脉,并在代代相传中演绎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这是临沂科学跨越发展的根脉所在、优势所在、成功所在。70年来,临沂GDP年均增长13.2%,快于同期全国3.7个百分点;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2000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小康;2004年成为首个生产总值过千亿元、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2014年,成为全国第29个工业产值过万亿元的地级市;2018年,临沂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优,全市实现GDP4717.8亿元,与全国全省比,GDP增幅高于全国0.7个、全省0.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

《沂蒙三章》的舞台上,芭蕾艺术家们在演绎着柔美和刚强,演绎着沂蒙女性的情深与执着,演绎着沂蒙精神的过去与未来、无私与伟大。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它是一代代传递的火炬,指引着更好的明天。

临报融媒记者 胡雪莹

来源: 临沂日报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