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谋发展,于产业扶贫中促振兴丨闪电评论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这是他连续第三年与内蒙古代表亲切交流,也是他今年首次下团组。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到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精辟的论断,把“生态”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久久为功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既引导人民群众善于在守护绿水青山中去收获金山银山,又为精准激发产业扶贫内生动力打下坚实基础,营造优美环境。这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农民群众就地就业过上更美好生活的长远之计。牵住产业扶贫“牛鼻子”,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要做到与生态保护、资源禀赋、人才振兴有机结合,让乡亲们的“致富花”茁壮成长,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真脱贫、不返贫,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

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贫困地区不少处于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发展扶贫产业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尊重生态规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留住绿水青山,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两手抓、两手硬,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双赢。要鼓励处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地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优先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环境友好型和绿色低碳型产业。要在坚持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前提下,认真执行国家环保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清洁生产、末端处理、循环利用等方式,降低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不仅提高产业“产值”,还要确保产业“绿值”,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贫困地区情况千差万别,适合当地的扶贫产业才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也有利于防止出现同质化竞争现象。要在深入细致做好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统筹自身特色、市场前景、环境容量、劳动力资源等内外部因素,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好产业发展方向。要扬长避短、集聚优势,发展符合当地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人文特色的产业,坚决防止“一阵风”“大呼隆”“水土不服”,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已有产业,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展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强化集约化管理程度,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推动扶贫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人才是撑起产业扶贫的核心力量。乡村产业人才匮乏是制约脱贫攻坚的瓶颈问题,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加以破解。要加强与中高职院校的合作,以定向培养方式为贫困地区“量身定制”出种植、农机、养殖、水利等实用人才。要积极动员有思想、有能力、有威望的党员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召唤在外打拼、想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的“有志青年”回村,推动人才向乡村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动力。要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培育壮大优质无公害化生产、产品后续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等方面人才队伍,努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促进各种实用技术成果推广,积极用好电商平台拓宽产品销路,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实现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进而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助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文/林小舟)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齐鲁网·闪电新闻立场,仅供参考。】

iLwTwO2SSLVIXPcaHtJ04On81K2GPQRHqLizhhrg.png

闪电新闻记者 曹晗  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