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村里的新生活丨新网店15天卖3.5万斤西红柿 聊城85后3年内为何能掌管17个大棚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从3月起,闪电新闻记者深入济南、聊城、烟台、临沂、淄博等地,蹲点一线,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从即日起,闪电新闻策划推出“纪录小康工程”系列报道:小康村里的新生活。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0日讯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那么说起“人才”,就不得不提“棚二代”这个词。在被称为“鲁西小寿光”的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棚二代”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而且每年都有年轻人回村创业。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他们离开城市、返回家乡呢?

在耿店村返乡青年创业园里,“棚二代”曹有忠正在和外地客商洽谈近期的发货事宜,33岁的曹有忠肤色黝黑,利索地摘青椒、分品类,乍一看就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别看现在种大棚有模有样,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回来种大棚,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小的时候,父母每天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辛苦地劳作,村里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好,都是土路、平房,整天尘土飞扬的,当时心想一定考上大学,出去工作,不要回来。”曹有忠回想起村里之前的模样,还是颇具感慨。

立志“走出去”的曹有忠考上了长沙的某所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济南等地从事出版、电商工作。尽管租房居住、远离家乡,但他始终觉得在大城市打拼就是成功。可2018年春节,离开村子8年时间,回村过年的曹有忠发现,村子早已悄然发生着变化。曹有忠告诉记者:“前几年过年回家的时候,跟几个同龄的好朋友在一块吃饭,听他们聊,最近几年在家里种大棚一年收入十多万二十多万元,我一听比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到处奔波挣得还多。”过完年,曹有忠回到城市陌生的出租房内,看着手机视频中愈发年迈的父母,耳畔又回想起同伴所说回乡种大棚的事情,这时候的曹有忠,萌生了回家种大棚的想法。

想法刚告诉父母,就遭到了反对,“我妈说家里好不容易培养了我,我回去种大棚,会让别人觉得没出息。”曹有忠说。

虽然家人不同意,但回村种大棚就像一颗种子扎根曹有忠心中。同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耿店村投资建设了返乡青年创业园,不仅搭建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还出台优惠政策,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有了政府的“保底”,曹有忠不顾周围人反对,毅然决然回乡。但种大棚,远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

回想起刚回来种大棚的场景,曹有忠告诉记者:“一开始种了两个大棚, 但没有经验,对农作物的习性、病虫害的防治等一窍不通,当时就面临了一次比较严重的尖椒的病,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已经绝产。”

地里的尖椒病了,种尖椒的曹有忠也急得不行,这两个尖椒大棚的投入,是他这几年在外打拼的积蓄,不止如此,周围人的反对声更是让他难过,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听说了这件事,带着农业专家主动上门。

耿遵珠告诉闪电新闻记者:“一早就知道外面回来的孩子,可能没有经验技术,在我们青年返乡创业园聘请了农业专家就是为让这些年轻人回来得安心,干得舒心。”

专家诊断以后判断曹有忠的尖椒所患的是白粉病,虽然比较严重,但发现得早,及时配药进行“治疗”。有了专家的“治疗”,青椒的病好了,虽说还是有些损失,但技术人员还为曹有忠传授种植技术、提供专业指导。有了专业的帮助,曹有忠的大棚越种越顺,现在他有了6个蔬菜大棚、11个葡萄大棚、50亩梨树,可以说是小有成就。“我预计今年年收入能达到50万元。”

像曹有忠这样回乡打拼的“棚二代”,还有100多名,村子继续为他们提供流转土地、低息贷款、现代农业指导等服务。不仅如此,村里还注册了“棚二代”等农产品商标,也搭上了电商快车,曹有忠这个有电商运营经验返乡大学生,也利用淘宝店、拼多多等线上销售方式,把村里的果蔬卖到了全国。

曹有忠告诉记者,通过电商可以尽量摆脱耿店村蔬菜水果对传统市场渠道的依赖,还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渠道,让“棚二代”“小寿光”的名牌越打越响。

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告诉记者,年轻人在外面见过世面,头脑灵活有思路,敢想敢干敢投入。年轻人的回归,可以解决农业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让村庄更有动力更有活力,让乡村振兴发展越来越好。

闪电新闻记者 丛润祺 左新新 于娇 通讯员 王加佳 茌平台 周超 刘越超 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