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党史 长智慧⑪|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编者按:聆听红色故事,见证百年党史。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闪电新闻夜读专栏发起“读党史 长智慧”主题策划,邀请全省各地主播诵读《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节选,面向青年,以史育人,共同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巨变。

红军长征中,怎样用鲜血绘就地球的红飘带?今晚,滕州融媒主播文军为您讲述《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节选

长征苦,最苦的是过雪山草地。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这一艰难历程。

他们在回忆中这样描述:“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那草丛间呈深褐色、透着腐臭味的沼泽,一下子就陷进去了一位战友,另一位战友去救,也被拉了进去。早上还在一起吃饭的战友,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这样以战友的遗体为“路标”,完成了这一悲壮的行军。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突破敌人防线,进军到夹金山脚下。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拔4500多米的夹金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素有“神山”之称。

当地有这样的歌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里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雨雪一齐倾下。中央红军一路从南方而来,大多数战士只穿着单衣单裤,要翻越这座“神山”,困难可想而知。

在出发前战士们做了一些准备:他们砍了些竹竿和粗树枝,做成了拐杖,并尽可能多地带一些干姜和辣椒,以便在攀越封顶体力不支时嚼碎食用,刺激精神;他们还将破衣、破毡子剪成条状,牢牢包在脚上,以免冻伤脚。

但是,真正置身于雪山之中的时候,困难还是比想象的大得多。

一开始战士们还手拉着手,艰难地向上迈进,饿了就啃点儿干粮,渴了就抓把雪放进嘴里。可越往上爬,气温越低,空气越稀薄,战士们每挪动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走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有时一阵狂风过后,还会有鸡蛋大的冰雹铺天盖地砸向他们,有的人和牲口一步没站稳,就掉进了冰河,瞬间没了踪影。

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回忆说:“狂风夹着冰雹,吹打在我们只穿着一件夹衣的身上,像刀刮一样。越往上走,只觉得呼吸紧迫,浑身无力,但又不敢歇下来。我亲眼看见有三个同志抱在一起停下来想暖和一下,但他们再也没有站起来……”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也回忆说:“沿途我们不断地想去搀扶坐下来的战士,但发现他们已经死去了。”

爬雪山最困难的还是那些年老体弱的同志、妇女、伤病员以及肩负较重物资的战士。

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朱德当时都已年过半百,可他们也像年轻战士一样,拄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皑皑白雪中艰难前行。朱德总司令有一匹马,但却让给了伤病员,自己背着粮食和战士们一起爬山。

雪山虽然难以翻越,可坚强的红军指战员并没有被困难吓倒,靠着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团结互助的阶级友爱,终于把这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神山”踩在了脚下。

中央红军翻越的雪山除夹金山外,还有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古山4座。

在海拔4800多米的长坂山北坡的垭口上,有一座红军烈士墓,静静地矗立在雪山云雾之中。这就是当年被雪山吞没的12名红军战士的坟冢,他们的尸骨直到16年后才被发现,这算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烈士墓了。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夹金山后,到达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红军下一步该如何行动?是北上还是南下?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召开了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的首次会议。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然而,红四方面军负责人张国焘却对中共中央北上战略方针阳奉阴违。他迟滞不前,延误了全军的北进速度,使红军错失了进行松潘战役的最佳时机——国民党“剿匪”军第三路第二纵队司令官胡宗南已将近30个团的兵力部署在松潘一线,挡住了红军北上的通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能走松潘草地以实现北上战略。

松潘草地位于松潘西北,南北绵延300多公里,是一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湿地。这里杂草丛生,水流交错,形成软绵湿滑的泥地,一不小心踩下去,就有可能被沼泽吞噬。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就自然环境之恶劣而言,以松潘草地为最。

8月21日,两大主力红军混编后组成的右路军开始向草地进发。8月本是草地最暖和的季节,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0度,可是一到夜间温度就会降到0度左右。

进入草地的第二天部队就开始出现伤亡。有的战士因体力耗尽倒下去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有的战士在寒冷的夜晚宿营中死去,有的战士被沼泽吞没……

担任先遣团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说:“草地的情景真使人触目惊心!河沟交错,积水泛滥,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地衰弱下去了。当他们熬过一个夜晚,离开宿营地继续前进时,有的同志就长眠在他们共同躺过的营地上。”

红一团的一个班在大雨中露宿了一夜。第二天吃早饭时,连长见战士们没来,扯着嗓子喊,却没有人应答。他走过去一看,战士们已经全部停止了呼吸。

右路军面临的最大威胁还是饥饿。尽管出发前各部队开展了筹粮工作,但在川西北的贫瘠之地实在难以筹到每人10——15斤的储备粮,有的部队甚至只筹到两天的干粮。

进入草地后,战士们身上背着一小袋青稞麦粒或青稞麦粉,一粒一粒数着吃,一小把一小把省着吃。他们一路上都在寻找可以吃的东西:野菜、草根、树皮、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青稞粒.....实在没有可吃的了,他们就把皮带、皮鞋、皮坎肩、马鞍子煮了吃。

因为饥饿,不少战士走着走着,就突然倒在了野草之中,再也起不来了。红三军团1个连炊事班的9名战士因为把粮食让给体弱缺粮的同志,自己体力不支先后倒下,没有1个人走出草地。残酷无情的草地不知夺去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行军是艰苦的,可战士们的内心却保持着乐观。每当夜晚来临,到达宿营地后,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点起篝火,围坐在一起,唱歌、朗诵、讲故事。那一阵阵歌声,划破长夜,在茫茫草地上久久回荡;那一簇簇篝火照亮了夜空,也映红了战士们的脸。

广大右路军指战员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才在经过6天6夜的艰苦跋涉后,走出了那片死亡之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过雪山草地》,就是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完成中外军事史上一大奇迹的真实写照。

在历经干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之后,红军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35年10月19日,改称“陕甘支队”的北上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央红军主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陕甘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落脚地。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后,即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建制。

经过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力争,并得到徐向前等红四方面军许多干部、战士的支持,红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7月上旬开始共同北上。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

至此,三大主力红军全部完成了长征,会师陕北。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站到了抗日战争的前线,为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创造了条件。

读党史 长智慧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6年10月,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

漫漫长征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无数红军战士用鲜血将长征之路染成了一条“地球的红飘带”。

这是一次坚定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面的伟大远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长征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找到了中国革命事业胜利前进的新出发点。

在血的教训和斗争考验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在血与火中,中国共产党蹚出了一条走向新生、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红军长征是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的红军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中华民族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用鲜血绘就的“地球的红飘带”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并将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青少年朋友们,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应该树立远大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拥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主播简介:

孙文军,滕州市融媒体中心主播

闪电新闻记者 韩莹  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