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智库点赞《经山历海》:具有主题剧“真实”的内涵

导读

前不久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间段结束热播的电视剧《经山历海》根植齐鲁大地,聚焦乡村变革,讲述了乡村基层干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故事。该剧自3月23日播出以来,收视稳定在较高水平,每集平均收视率1.058%、到达率1.941%,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前3。这部主题剧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真实”,真实再现当下中国的农村发展现状,塑造真实可信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真实刻画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心路历程。带有命题作文性质的主题剧如何表现“真实”,从哪些方面展现“真实”,怎样才能做到“真实”......就一系列关于主题剧“真实”的问题,国家广电智库采访了《经山历海》的导演杨亚洲和出品方新华影轩(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红。

一、真实没有捷径,唯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文艺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是文艺的神圣职责。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生活性”特点更强,需要创作团队在总体立意上贴近大时代背景,在实际创作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一)文本扎实是实现内容真实的基础

《经山历海》根据山东著名作家赵德发创作的长篇小说《经山海》改编而成,原著基础扎实。作者赵德发到日照工作已有30年时间,对这座山海兼备的地域有了深入了解,日照深厚的文化积淀带给他饱满的创作激情。赵德发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与调查采访,塑造出了以吴小蒿为主的基层干部群体,依靠组织、深入群众,成长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能力的基层干部的生命历程,同时生动呈现新世纪中国乡村的政治生态和艰难奋进的改革历程,诠释了“乡村兴则国家兴”的时代主题。该小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誉为展现了新世纪中国社会风貌、历史文化与思想剧变的“新时代精神图谱”之作。

生生不息的社会现实不仅期待着作家们的深入体验和准确捕捉,也期待着影视剧工作者的二度创作将其搬上荧屏银幕。原著基础虽好,但讲述的是十年前的乡镇基层建设,当下拍摄成电视剧,应该如何与今天的时代背景相“嫁接”?这是电视剧《经山历海》主创团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根据导演杨亚洲的介绍,十几年前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完全不一样,新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的村庄已经相当富有,村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民,已经成立了渔业公司,开始研究如何运用科技捕捞,开展科学养殖,农民们已经从物质脱贫向精神脱贫的方向迈进。而电视剧的改编,就要写“今天”,写当下的基层工作,写眼前的这群人。《经山历海》创作团队根据深入生活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在剧中设置了环境恶劣的山村、富裕的渔村、有一定工厂基建基础的平原村,三个村庄经济水平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物质层面的扶贫,有的需要精神层面的扶智,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到乡村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冲突的问题等,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当前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真实现状。

(二)以“真实”为创作理念,向生活、向群众汲取营养,是实现整体真实的出发点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演进,必将驱动着创作观念的与时俱进,这是创作观念本质属性的要求,更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定律。“真实”是创作团队自始至终秉持的创作理念,正如导演杨亚洲所说的,“艺术创作就是要表达我们真实的思想,只有这样的创作才能够打动观众。”不过,艺术真实需要以生活真实为基础,杨亚洲导演熟悉城市生活,却不熟悉农村生活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他们会遇到什么事,他们遇到事要怎么解决,他们每年防火、防台风、防水灾要做什么,他们如何处理跟其他干部之间的关系,他们跟父母、伴侣、子女是如何相处……必须要了解清楚这些之后作用在我们人物和人物关系上,才可以让人物更生动、更真实、更富有人物性格。”用“事实说话,让真人发声”成为剧组创作团队一致认同的艺术理念,他们也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

一方面向生活汲取经验。为了更熟悉剧中相关地域的乡村近况,主创团队走访了山东省内5个地市的60余个模范村镇,包括时代楷模王传喜任职的兰陵县代村、红色老区“沂蒙明珠”的九间棚村等。走访过程中,主创团队近距离地观察乡村生活和农民们的精神面貌,杨亚洲说,“这些实实在在的人打动了我,所以我决定要拍这部戏,并且要拍‘新’,拍出新农村新变化。”

另一方面向群众汲取灵感,让群众参与到创作中。该剧拍了100天,其中有80天白天拍完戏,晚上还会邀请原型人物到剧组访谈,从日常工作流程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聊天过程中,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情绪感染和打动着创作人员,创作者们也将这些真情实感带入了作品拍摄。在杨亚洲看来,这是一部剧组主创团队与一百多位基层党员干部集体创作的作品。

二、没有反派的剧同样具备精彩的艺术真实

(一)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主要冲突来源于人物之间的思想差异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通过人际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有的电视剧甚至不惜扭曲人物的性格、冲击伦理道德底线,以既不符合生活逻辑也不符合艺术逻辑的方式制造冲突。《经山历海》没有走捷径,而是扎扎实实展现人物不同的性格、观念,人物之间的矛盾来自于不同的思想观念的冲突,来自于客观现实与主观理念之间的差异。

“这部剧在人物关系上做出了巨大的调整”,张小红在采访中介绍。本剧没有虐恋、没有内斗,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张小红介绍,原著中女一号的丈夫原本是个家暴男,在剧中被改编成了一个全心全意为家庭的好老公;渔村的书记,原本是个渔霸,现在是全村人的主心骨,全票当选的村支书。对此,导演的解释是,“我们不去表现那些阴暗的、苦哈哈的事,不是刻意回避,而是现在的趋势就是这样,工作上是实干的,那些不作为、坐等靠的人,在班子里是呆不下去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目前乡镇政府单位的基层干部们实际工作繁多,国家政策、上级任务、群众事务以及诸多突发事件等都需要他们处理、解决。基层干部们之间的矛盾,大部分是不同性格和阅历、不同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的干部之间的观念冲突,干事的朝气和守成的暮气之间的冲突。因此,本剧集中力量展示的是吴小蒿等几位基层党员干部不同的工作作风和处事风格,比如因为冷库爆炸事件,虽然吴小蒿和贺镇长之间有争执,但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从“大集体”还是“小集体”出发考虑问题的选择。这种处理方式,以基层人物形象带出基层工作和乡村生活面貌,更符合社会现实,也更贴近于乡村振兴主题的需要。

(二)细腻饱满的人物刻画,展现新时代基层党员的初心使命

电视剧创作中要真正塑造基层党员干部的形象,必须“讲真话、办人事、有感动、有温度”,塑造在现实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而不是概念化、高大全、讲空话的人。《经山历海》用朴素的情感细腻地刻画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

这些基层党员干部形象具有成长性。吴小蒿勇于放弃城市的安逸生活去追求理想与内心的归属,从开始毫无基层工作经验的“蒿草”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树”。这些人物情感丰富细腻。镇长贺丰收有工作中的雷厉风行,也有不能陪伴儿子与对逝去前妻的愧疚;作为女性的吴小蒿同样面临爱情、亲情与工作难以兼顾的无奈。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更有爱党为民的情怀。吴小蒿顶住“不孝”的压力,带头迁坟;为了弥补渔民海参贱卖的亏空,让丈夫自掏腰包堵上漏洞;一身正气的周斌书记为乡镇工作兢兢业业,直到癌症晚期才住进医院,他挂在嘴边的“群众的事没有小事”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经山历海》正是将这些基层党员干部的个人生命史与社会进程相连结,以点带面地描绘出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中国广大农村的风貌,为时代留下了注脚。

三、用心之作经得山海见得日月

细节决定成败,与电影相比,电视剧的“生活流”叙事更鲜明,因此,观众也更津津乐道于其中的细节是否符合生活真实。《经山历海》的创作者们注重细节,力求真实,最终的呈现效果也不负所期。

在场景方面,《经山历海》的大部分场景选择在故事背景地山东日照实景拍摄。从海港山村到镇政府办公楼,甚至是村民的家、仓库,很多场景“就地取材”。置身于真实的场景,演员的情绪更容易到位、表演也更自然。

在服化道方面,《经山历海》剧组原本根据想象准备了很多服装,但到了渔村看到渔民们的真实形象之后,工作人员便决定跟村民借衣服,甚至拿准备好的新服装与村民们交换,以达到最真实的效果。

四、高品质作品与拍摄地形成良好互动

在张小红眼里,本剧的创作过程如剧名一样“经山历海”,克服了各种困难,之所以能够顺利拍完、成功播出,离不开山东日照多家部门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基层部门的组织宣传,剧组入村入户拍摄时,当地的村民都比较配合。杨亚洲导演也感谢山东省日照市领导的全面支持,“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我们有需要,这些基层干部们就随时给我们讲述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故事,每个人都会讲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工作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当下乡镇基层工作的生态。是他们的故事,让这部从小说到影视的改编作品,在我心里有了底色。”同时,该剧的成功也为日照市树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当地已开辟出一条“经山历海”旅游线路。张小红认为这对制作人员来说也是意外惊喜,希望能够借此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经山历海》的热播证实了,主题剧无论题材大小,是回望历史还是展现当下,是刻画领袖英雄还是塑造平凡人物,都可以成为时代精神图谱的记录者、书写者。只要创作者本着文艺创作的“初心”,用心用功用情做出的作品,都会得到广大观众认可。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 国家广电智库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