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旗飘飘】山东革命根据地的第一面党旗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9日讯 山东各地的党史馆、博物馆,陈列着建党初期各种各样的革命旗帜,它们的样子虽然不统一,但都是指引共产党人砥砺前进的旗帜。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本台推出主持人说党史特别节目《红旗飘飘》。今天,就由我们的主持人菲菲在虚拟演播室,给大家讲述烽火中诞生的山东革命根据地第一面党旗的故事。

在沂水革命纪念馆,这里保存着迄今为止山东革命根据地发现的第一面党旗。这面党旗已经“82岁”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离不开一位老党员的精心守护。

沂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窦宪诺介绍说:“这就是老党员刘洪秀献出的那面党旗,几十年了,看到以后心里非常激动。你看这个图案与现在有所不同。这是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这是斧头和镰刀,是参照着苏共(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党旗来制作的,为了与苏共党旗有所区别,她把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放在了这个位置上,人工一针一线来缝制的,很不易,也尽了她们的心了。”

1992年,时任沂水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窦宪诺,从泉庄镇马头崖村老党员刘洪秀手里接收了这面经历岁月沧桑、战火洗礼的党旗。

窦宪诺说:“对于这面党旗的来历,我深深感受到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党组织走到哪里,就发动群众到哪里,真正是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1938年12月,根据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王庄村成立,沂蒙山区成为全省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党的干部奔走在沂蒙大地,发动群众,播撒火种。

1939年的春天,妇女干部赵煜琴来到沂水泉庄镇马头崖村,根据多方考察,她介绍积极向党靠拢的刘洪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临走时,还把一面亲手缝制的党旗交给了刘洪秀,告诉他,发展新党员,要在党旗下宣誓。刘洪秀接过党旗说:“你放心,有我在,就有党旗在。”

山岭间、草屋里,在这面党旗下,刘洪秀有空就给村民们讲述镰刀、斧头的意义。到了1939年底,马头崖一个不足200户的小山村,已有党员54名,成为当时的抗战堡垒村。

窦宪诺说:“了不起的,当时的带动作用,当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等于在这个地方,用这面党旗点燃了一把火。”

党员们积极争先支前,还组成武工队,除汉奸杀鬼子。面对敌人的反扑“扫荡”,刘洪秀把党旗看的比命还重要,有时把党旗缝在衣服里,有时藏在房梁上、山洞中,随时转移。1940年3月的一天,村党支部举行秘密会议时遭到突然袭击,刘洪秀发展的党员张鋂为了引诱敌人,主动暴露,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张鋂英勇不屈,盎然赴死,用生命保护了党旗的秘密。

新中国成立后,刘洪秀仍在家里种地,没有外出工作, 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这面党旗。

刘洪秀的儿子刘兆生说:“他不叫给拾掇铺,他的铺谁也不让动,他都自己拾掇,到了他年龄大了,给他拾掇铺去来,在他枕头底下有个包袱,他看见了了不得了,不让动。原来是面党旗,他当时说为了保护这面党旗,头整天挂在裤腰带上。”

1992年临终前,刘洪秀把用生命守护了53年的党旗献给党组织,完成了一位老党员半个世纪的信念与守护。刘洪秀说:“这不就是我的生命吗。” 

窦宪诺说:“这么一个老头你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他对党组织的,对上级组织那一句承诺,有我在,就有党旗在,就是为了这句承诺。坚守了五十年。”

几尺素布,因为秀上了镰刀斧头,就赋予了无上崇高的价值。今天,第一面党旗的颜色虽已褪去,但这红色已染遍沂蒙大地。如今,泉庄镇已经成为全省首个乡镇整建制全域3A级景区,在当地刚刚建成的“不忘来时路革命历史文物展馆”,刘洪秀的儿子刘兆生向大家讲述第一面党旗的故事。在一面崭新的党旗下,新党员们,右拳高举,立下永远跟党走的誓言——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

闪电新闻记者 杜宗浞  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