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点赞济南:创新“四维协同”机制 聚力“在泉城 全办成”

来源:人民网

2019-11-21 19:05

发表于山东

【编者按】

济南创新实施“四维协同”机制,形成业务、部门、层级和社会等四个维度的全方位协同配合机制,变审批服务“一家办理”为“多元服务”,努力打造“审批服务共同体”,形成了审批服务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的良好局面。11月21日,人民网刊发文章,对济南的经验进行了报道。

在全国首创省、市服务大厅一体化运行服务模式;

“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模式持续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实现“三级贯通、四级连接”,并在山东省率先上线运行;

企业登记开办实行“政银合作”、“秒批秒办”,市区服务大厅实行周末“不打烊”,推行帮办代办服务......

近一年来,山东省济南市连续推出行政审批服务创新举措,体现了济南的审批速度和服务温度,“在泉城 全办成”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这一切,都与济南实施审批服务“四维协同”机制密切相关。

2018年12月,济南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改革初始阶段,改革任务重、划转事项多,职能、权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需要众多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内部更需加快业务整合、再造服务流程、强化业务协同。如何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济南创新实施“四维协同”机制,形成业务、部门、层级和社会等四个维度的全方位协同配合机制,变审批服务“一家办理”为“多元服务”,努力打造“审批服务共同体”,形成了审批服务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协作联动的良好局面。

强化业务协同,推进内部畅通

相对于传统物理集中的服务中心模式,新体制具有事项集中、权力统一的体制优势。业务协同,将碎片化的业务进行业务单元整合,将单一时序、互为前置的流程再造为并联协同、无缝衔接的流程,将分散的服务内容、服务渠道加以集成,推进界面统一的体系化服务,尽快把新体制和制度优势转化为资源整合优势,进而转化为服务效能优势,最大程度方便群众。

今年以来,济南陆续将259项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2019年4月1日,正式开启“一枚公章管审批”。对划转的审批业务依据性质重新划分,形成了市场准入、工程建设、社会事务等八类服务项目,开展综合受理、分类审批、协同服务。

在此基础上,以企业生命全周期、居民生命全周期的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办好一件事”为目标,紧密衔接关联事项,推进集成式流程再造,实现“众泉汇流”,最大限度“减材料、减证明、减环节、减时限、减费用”。推行“1+N”服务套餐。强化服务集成,对企业申请审批事项涉及的延续、变更等其他事项,整合成服务“礼包”,一体办理。同时设计多种 “专属套餐”,帮助企业“走直道、少绕弯”。

通过流程优化实现业务协同,今年累计取消171个审批事项的183件证明材料,企业群众年可少提交证明材料3.6万余份。

通过开展业务协同,审批服务方式得到不断优化。例如,设立帮办代办窗口,重塑内部联动机制,组建“窗口人员+业务处室专员”队伍,通过“关口前移、上门服务、提前介入”等方式,为重点领域、重点项目提供全程无偿帮代办服务,变“企业跑”为“我来跑”。

强化部门协同,推进横向联通

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需要“众志成城”。综合性服务流程再造离不开多部门配合,专业性较强的审批离不开部门支持,审管分离的风险需要共同面对。部门协同,通过联席会议、联合发文、明晰权责、联审共管、信息联动等制度化、技术性手段,构建审审协同、审管协同的共同体,防范新体制新碎片化风险,实现跨部门的服务集成与流程再造,推进便民利企的深度优化。

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面,市场监管、审批服务、税务、公安等7部门,联合下发优化企业开办流程的实施意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实现“一日办结”。经公证机关公证,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社保登记、刻制印章、申领发票和银行开户五个环节,用时仅2.5小时。

商事制度改革的突破,极大激发了企业群众创新创业热情,济南日均新增市场主体1200余户,截止目前,济南市市场主体达到了110万户。

济南市住建部门和市审批服务部门通力合作,22个部门协同配合,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各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分类再造审批流程,优化提升“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审批模式。10月初,济南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在山东省16个市地中率先实现上线运行,实现审批过程全覆盖、全流程数据资源共享。

通过改革,横向整合打通35个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全流程审批数据共享,申请材料表单由81套整合减至4套,表单信息要素由1964个减至1131个,申报材料由511个减至163个,总体减材料60%以上。

审批服务、大数据等部门协同配合,深入开展智慧审批。围绕推进“一网通办”,优化提升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功能,加快各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在济南,商事登记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和自然人独资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登记三类业务已经实现“秒批秒办”,建筑企业资质实现“秒用”。

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严格落实业务协同、审管互动等制度,审批局对行政审批行为及审批结果负责,原业务主管部门对审批后市场主体的事中事后监管,双方及时互通审批信息和监管信息。

例如,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被股东”问题,多部门联合研究出台关于撤销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的指导意见,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全省推广。

强化层级协同,推进上下贯通

上下层级衔接不畅是制约改革落地、服务提升的突出问题。层级协同通过放权授权、统一标准、互联共通、共建共享等措施,理顺上下关系,发挥不同层级在宏观政策制定、监督考核与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不同优势;构建一体运行、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策执行力,为“跨层级、跨区域”的服务办理、“到前沿、到基层”的服务延伸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

对上协同,首创省市政务服务大厅一体化运行。研究制定《山东省、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运行实施方案》,将省级服务端口前移,交由济南市进行前台一窗受理。扎实做好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人员培训、系统调试等工作,目前一体化运行已经进入实质运作。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省市两级资源,优化了服务功能,节省了行政成本和办事成本,在国内尚属首例。

对下协同,积极构建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街镇便民服务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全覆盖。推动政务服务向下延伸。定期召开区县座谈会,下放审批权限,前移服务端口,推进政务服务“进基层、进社区”。推行周末“不打烊”服务,市区联动实行周末无休,同时开通电话、网络等形式的预约服务。

强化社会协同,推进多元融通

践行合作治理理念,在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社会活力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政府与市场、与社会之间沟通参与、协商共治的多元渠道,推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协同合作,倾听民声、问计于民、赋权于民,让民声民意成为服务创新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持续提升服务的敏锐性、精准性与回应性,最快最好地增强群众获得感。

开创“政银合作”服务新模式。与农行、工行、建行等48家银行合作,在银行网点设置企业登记代办点,一站式办结营业执照、公章刻制和银行开户等企业开办手续,目前已设立代办点56处,实现营业执照“多点办、就近办”。此外,加强与行业协会沟通,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在与社会公众的协同上,不断开拓公众参与的新渠道,创新公众参与的新方式。开展“我审批、你找茬,我服务、你监督”活动,建立“找茬”监督机制,“好差评”反馈机制。与12345市民热线“一线连通”,提供咨询、查询、评价服务。组建市民“体验团”,从各行各业聘请政务服务“体验官”、社会监督员,定期组织开展政务服务监督和体验活动,履行监督、体验、评价、建议等职责。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聘请国内知名专家,组建政务服务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提升政务服务决策的科学性。

济南以“四维协同”机制为抓手,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了审批服务由“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转变,体制优势逐步转化为服务优势,充分体现了济南审批速度、服务温度,“在泉城,全办成”行政审批服务品牌逐渐深入人心,全市营商环境更加优化。今年以来,一大批世界500强及总部项目注册落地,市场主体增速居全省第一,并且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济南改革热度指数紧跟北京、上海,位列全国第三,被评为“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宋翠)

来源:人民网

济南新闻

阅读量:63.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9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