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理响中国》2020年特别节目《小康究竟啥滋味》有感:如何理解全面小康?

来源:齐鲁网

2020-01-14 10:54

发表于山东

微信图片_20200107102905.jpg

编者按:大型融媒体理论节目《理响中国》开播已两年余。一路走来,在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山东广播电视台以及哲社马院学界各方专家的指导关怀下,节目为宣传贯彻好党的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做出了一些努力,在齐鲁大地上,厚植理论之花,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让大家悉心创造的研习成果,能够给更多观者赋能获益,也使得《理响中国》这一理论宣传普及品牌成为更多专家学者展现理论研究成果,交流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心得的重要平台,《理响笔记》遂得以推出。党的理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理响中国》虽极尽融媒编创之力,却总感学问之精深,非思辨之不达,非三省之不达,非系民之不达。因此在这里,请各位业界专家对我们节目多多指正,并以此为念,谈一谈对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心得感悟,领域不限。《理响笔记》专栏设在国家重点新闻网站齐鲁网和闪电新闻客户端,希望这里成为权威、前沿、通俗、高端的理论沃土。

微信图片_20200114090142.jpg

李朋忠

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差,却是全新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实现‘两个翻番’。”“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4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的全面小康到底是什么样的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角度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全面小康的目标有详细的描述:

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是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五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理解全面小康的第二个角度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国家有关部门参考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国际国情, 从十个方面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经过多年的努力:

2018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9509.8753美元;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

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

2018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

201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9平方米;

2018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

2018年计算机普及率全国平均55% 城市81% 农村29%;

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

2018年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为2.59人;

2018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从上述指标来看我们确实已经踏进全面小康的大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国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将飞速发展、民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人民生活稳定收入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优化,中国将更加繁荣、富强、文明、民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顺应了人民意愿,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体现着党执政根基所渗透的悠久的文明血脉和深厚的民族基因。

此时此刻,未来已来,中国,需要新的未来;未来,需要新的想象!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朋忠)

 

 

来源:齐鲁网

闪电热点

阅读量:296.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