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杨洪富“脱贫记”:在家门口当上产业工人,靠双手干出了好日子

来源:齐鲁网

2020-07-20 10:51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20日讯 仲夏时节,山东省诸城市南部山区皇华镇胡沟山岭又热闹起来,游客络绎不绝。榛子树结满了果实,空气中不时弥漫着榛子特有的浓郁香气,“党员示范田”的巨幅牌子格外显眼。“时间差的原因,咱这里的榛子比东北早熟半个多月,客商们都抢着预定鲜榛果哩!”说这番话时,杨洪富的眉宇间挂满笑容。  

今年55岁的杨洪富是胡沟村人,从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让他感慨不已:““加入合作社这几年,俺不仅富了‘口袋’,还能享受到党员干部给俺开的科技‘小灶’,帮俺掌握了榛子的种植管理技术,日子多了盼头……”谈及加入合作社带来的好处,杨洪富感慨颇深。

“人多地少、结构单一,胡沟村脱贫最缺产业。”胡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健告诉记者,前些年,像杨洪富这样的贫困户不少,其中大多是缺手艺、因病致贫。村里土地贫瘠,石头堆里刨不出啥,种点小麦、花生刚够糊口,有能耐的早出去打工了。

胡沟村是省定贫困村,这里发展传统农业没优势。“榛子种植技术相对简单,管理粗放,抗旱耐贫瘠,适宜丘岗浅山区种植,合作社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引入榛子种植,带动贫困户入股,发展脱贫新产业。”杨健说。

原以为接下来的种植推广会顺风顺水,没成想,一开始村民们并不买账了。“在这里连兔子都不拉屎的乱石堆上栽榛子,可不比养个孩子容易,能活吗?我们不想折腾。”杨洪富坦言当时的顾虑。

村干部一趟趟上门做工作:“老哥你看,咱有手有脚,躺倒吃救济还不让人笑话?”“工资直接打卡上,把心放肚子里吧。”

渐渐地,杨洪富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带头把土地流转给榛子园。“咱庄稼人图踏实,靠双手挣钱,腰杆子才能硬起来。”他每天按时到榛子园上下班,“既能学技术,还有钱赚,在这儿干活,收入高了,也有了脸面。”杨洪富说。

政策引导,大户带头,技术跟进。榛子专家一次次进村,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杨洪富边学边干,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榛子管护行家里手,“多亏了合作社的帮扶,让我掌握了榛子的扦插、嫁接等管护新技术。”

有了示范带动,杨洪富踏实了,他把自家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到合作社榛子基地打工,他说:“在家门口挣钱,租金、工资、分红三份收入,全家脱贫致富稳稳的。”

受益的不只是杨洪富。如今,胡沟村榛子产业带动15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户均年增收30000元以上,2016年底,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诸城市共好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了三年多来,“合作社里建支部、党员带着群众富”的理念正逐步变成现实,在合作社经济实力增强的同时,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在不断提升。“‘合作社里建支部’这一模式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办成了合作社以往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诸城市共好榛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兼党支部书记魏本欣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提升其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是扩大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的关键。”在总结合作社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的经验时,诸城市林业发展中心驻华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第一书记”张崇康一语中的。

胡沟村的榛子产业起了步,如何让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要拉长产业链,也要带上贫困群众,让扶贫产业靶心准、实力强,成为高质量脱贫的有力支撑。”合作社带头人魏本欣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榛子产业富了胡沟村。但这在魏本欣看来,还远远不够:“不能光让农民靠下力气挣工资性收入,还是要让他们继续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把榛子种植环节所有的收入,通过合理完善的制度设计,再返还给他们。” 

从今年开始,魏本欣在合作社开始推行“土地返包”试验: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每5户为一组,可承包至少30亩榛子园,合作社提供农资、技术、收购等服务,榛子收货结算后,合作社扣下每亩300斤榛子的承包费和服务费,余下所有收益全归承包农民。

今后啥打算?杨洪富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以前,总觉得咱这年纪,没啥奔头了;现在,咱靠双手干出了好日子,俺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眼下,合作社又出台了好政策,打算承包榛子园,摘了贫困帽,俺还要奔小康哩!。”

闪电新闻记者 杨蕾 通讯员 徐春光 潍坊报道

来源:齐鲁网

潍坊新闻

阅读量:32.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