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负”到“首富”,这个村子的“当家人”有一套

来源:科技日报

2020-07-24 14:27

发表于山东

◎ 赵卫华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陈曦

王传喜有写笔记的习惯。

每到夜深人静时,工作上的高兴事与烦心事,心得与感悟,他都一一记录下来。秋去冬来,他用掉的笔记本越来越多,摞起来甚至有三四米高;工作笔记换了一本又一本,由他担任书记、村主任的代村风貌也在刷新:

由一个负债近400万元,民心散、村风乱的“首负村”,变成年产值26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高达6.9万元富裕村、先进村。

王传喜带领乡亲们的致富故事,被总书记“点赞”,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的“代村样板”。长时间的研究之后,人们说,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代村之变有“法宝”。

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难在一碗水端平上

驱车进入代村,花团锦簇、绿树掩映中,一排排别墅错落有致,一栋栋小康楼整齐划一,文化中心、健身广场、幼儿园应有尽有。87岁的代村村民苗生连大爷还记得几年前“拎包入住”小洋楼的情景,“干净!整洁!沙发、床、电视都置办全了,这个家太好了!”

代村之变,王传喜居功至伟。但想当初,王传喜担任村支书时,苗大爷却替他“捏了一把汗”。

“4月13日当选村主任,三天后开始接到法院传票,两年里出庭100多次,应对欠下的380万外债。”这是王传喜刚上任时的情景。他自言,“380万元,那简直是天文数字。”

一边是严重的债务问题,甚至还因为欠水电费过多,经历过三伏天断电窘境;另一边是村民有意见,上访成了常事。当时代村包含河西、前圩子、后圩子三个自然村,乱了之后,大家伙吵着要分村,“大队资产要分,连场院、学校也要分。”

如何改变现状?王传喜有想法。

在拾起烂摊子之前,他已经在经商领域小有成就,具备了一定的眼界、格局、组织管理的能力。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时,王传喜的接棒符合了代村老百姓对“村官”的期待——有能力、有实力、有经验、有热情,能担任乡亲们致富的领头人。

新官上任“三把火”。经过调研,王传喜决心在土地上做文章——地处城乡接合部,代村土地值钱。

王传喜不想仅仅利用这些宝贵的土地盖楼,他更想让它们变成“聚宝盆”。但最大障碍是全村2600亩耕地分配严重不均、零散经营。

“动土地,这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人少地多的户不干,人均2至3亩的一整个组都不干。”王传喜说,老百姓的工作不好做,难在一碗水端平上。说来也巧,所有村民抓阄选地,村干部抓的都是孬地、贫地,老百姓抓的是好地、良地,这让他们私下议论“这回分地有真事儿”。

王传喜善于抓重点。“村干部如何做到手不长、嘴不馋、心不贪?”自从担任村干部以来,他要求班子不向群众伸过一次手、没吃过群众请的一顿饭,未收过群众送的一次礼。这些年来,全村干部经手的钱物上亿元,没有一人因此栽跟头。这不容易。

口号,不仅刷在墙上,更根植于代村人的内心

农民上楼后,代村商城拔地而起。在这里,村民可入股,不仅有土地收入,还有股金分红。

走入代村的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展现给外人的是一片生机盎然景象。在科技成果展示区,轮式栽培管道培植、海绵栽培等先进技术让人目不暇接。王传喜深知,发展产业,方向须对路。

在代村,科技推动现代农业蝶变,创意催生一二三产融合,由此,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迸发出了空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发现,在代村,传统的农业模式已转变为集合了高技术创新、生产方式现代化、农业旅游等众多资源的现代化新农村。

不过,即使总产值达到了26亿元,但王传喜并不满足,他有一个梦想。

“村里的传统产业,不谋求新的发展,就是坐吃山空。”王传喜说,代村如果还要有新的发展,就要突破瓶颈,不断创新——而“田园新城”正成为他梦想的寄托。

“我想,争取用3-5年时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之城、产业之城、农民之城,打造全国的乡村振兴先行区、样板区。”王传喜说。

二十一年的跃迁之路,不仅是代村有形财富的积累,更是无形文化力量的凝聚。在代村采访,我们也发现,所有的口号,不仅仅是刷在墙上,而是深植于老百姓的内心。

从过去的人心涣散,到现在“爱国爱村、大气谦和、朴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代村精神,文化起到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巨大作用。

智慧的带头人领着坚强的班子,利用科技和文化的力量,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让代村最终崛起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科技日报

闪电热点

阅读量:21.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8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