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秒丨历经20年!潍坊昌乐这个“三无村”变身“小康村”

来源:齐鲁网

2020-10-12 19:37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闪电新闻10月12日讯 金秋10月,丹桂飘香。在潍坊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一座座现代化高标准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内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10月12日上午,庵上湖村村民郝红红正在大棚内忙着采摘黄瓜,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这一茬黄瓜长得好,预计能产2万多斤,保守估计能卖4万多块钱。这比在城里打工是强多了!”

像这样的大棚,郝红红种了2座,年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如今,大棚种植让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庵上湖村有村民190户,712口人,845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1.2亩。该村原来一直以种植小麦、地瓜、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是无资源优势、无区位优势、无产业优势的“三无村”。2001年,赵继斌当上了村支书。新上任的他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借鉴寿光等地做法,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放在发展大棚瓜菜产业上。起初,对于出资建大棚这件事,村民们并不接茬。回忆起当初一幕,郝红红的母亲刘爱兰记忆犹新。她说:“当时建个大棚要花一万多元,这笔钱不是小数目。即使建起棚来也不知道菜能不能卖得出去。考虑到风险,大家都不敢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面对村民的种种顾虑,庵上湖村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由3名党员干部带头出资建棚。同时,村党支部主动联系银行,申请到了第一笔建棚贷款。潍坊昌乐庵上湖村党委委员赵允书就是这3名“带头人”之一。他回忆说:“当时贷了5000元建大棚。贷款的时候心里都没底,不知道这钱能不能还得上。结果种了一茬西瓜之后,我不但把贷款还上了,还赚了1万块钱。种大棚确实能赚钱,这让其他村民看到了希望,提高了他们种棚的积极性。”

村子小,土地资源有限怎么办?庵上湖村开始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流转,2006年,村里的大棚种植面积扩大至600多亩。然而,因分散种植导致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成了阻碍村民增收致富的“拦路虎”。村民胡爱花告诉记者:“刚开始种大棚的时候经验不足,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员来指导。种出来的蔬菜质量不行。稍微好点的,还有人来收;差一点的,别人连要也不要。出钱出力种棚却挣不到钱,我们就很想改变这个现状。”

2007年12月,庵上湖村成立了昌乐县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注册庵上湖商标。一年下来,每个棚比普通大棚增收3000元以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庵上湖村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在短短3年内,本村所有农户都自愿加入了合作社,收入比入社前年翻了两番。正在大伙欢欣雀跃之时,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2010年,合作社在抽检中发现,一个社员大棚的蔬菜农残严重超标。昌乐县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办公室主任赵玉兰介绍了其中的原因:“我们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只注重产品的产量, 没有严格地把控质量。这一农户没有按照要求使用农药,导致农残超标。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将这一整棚的蔬菜都销毁,坚决不能让它流入市场,砸了自己的牌子。”

一个不合格的化验指标,让一个大棚没了收成。这让合作社的社员们看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农产品质量要严把关,那谁来“扛大梁”呢?庵上湖村党支部决定实行“党员包户,干部包责任区”的农产品质量管控制度,让党员干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赵玉兰说:“我们将1200亩瓜菜基地分成8个责任区,产品质量安全与干部考核挂钩。如果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扣发三个月工资,如果发现使用违禁农药,干部就立即辞职。”

就这样,“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在庵上湖村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种植无公害蔬菜,合作社资产增至3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90万元。

实现全面小康,产业融合发展是关键。庵上湖村瞅准了乡村文化旅游,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了观光采摘园和乡村振兴学院。2018年庵上湖村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万元。如今,庵上湖村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看着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昌乐县庵上湖村党支部书记赵继斌喜上眉梢。他说:“下一步,我们要以食品安全为切口,做强做大我们的瓜菜产业;以教育培训为切口,做大乡村旅游产业。接下来,庵上湖将与周边18个村一起融合发展,全面打造方山庵上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闪电新闻记者 李杨 昌乐台 秦波 潍坊报道

来源:齐鲁网

潍坊新闻

阅读量:36.2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