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村8年!潍坊牛伟国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来源:齐鲁壹点

2020-10-19 06:30

发表于山东

2020年10月18日,牛伟国从北京返回潍坊。他正在准备着第二天赶回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他说,村里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去落实,耽搁不得。

就在前一天,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了他“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全省有3人及1单位荣获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

很多人评价牛伟国,用了“扶贫路上的‘老黄牛’”这样的形容。他连续两期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不耽误工作,在妻子患病手术后带到村里一起住着。8年时间,他让帮扶村子有了自己的产业,让贫困户有了新房和工作,也让更多的热心企业投身到扶贫公益之中。

他说,他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党员干部,回到农村去做些实事,心里更踏实,更快乐。

“趁着地里闲着,有些工程得赶紧干”

受到国家表彰后,他急着赶回村里

2020年10月18日中午,作为潍坊市重大项目服务中心政研科科长的牛伟国已经从北京赶回了潍坊。他正准备将前一天自己在北京的所见所闻分享给同事们。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汇聚决战决胜磅礴伟力,经严格评选,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授予丁建华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称号,授予王小权等24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授予马明哲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称号,授予马树友等25名同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称号,授予北京尤迈慈善基金会等49个单位“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称号。山东省有3人及1单位荣获今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其中,牛伟国被授予“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称号。10月17日上午,牛伟国在北京受到大会表彰。

“荣幸!自豪!”谈起到北京接受表彰的经历,牛伟国激动地说,他在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之所以开展顺利,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是因为有潍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发改委作为强大后盾。为能够深度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中来,他也深感自豪。

在北京短暂的时间里,牛伟国还与省内另外两位获表彰的同志和曲阜市的代表进行了交谈。他说,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到当地去交流学习。

“我打算明天就回大圈村去,村里还有好多事情需要去落实,耽搁不得。”牛伟国说,最近地里正闲着,村里有几户村民家的地地处低洼地段,正好赶紧挖排水沟;争取的惠农政策,还有一台供电变压器也得赶紧安装好;有一家热心企业要向村子进行捐赠,他也需要落实一下……村里的事情,牛伟国张口就来。8年来,他已累计募集款物1800余万元,带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6000万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扶贫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及党建硬件提升等。其中,硬化路面8万平米、建设文化大院3处、修建温室大棚12座、发展农业基地8处、扶持发展奶牛养殖场1处、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200kw、自己捐款捐物2万余元,帮助安置28名弱劳力残疾人就业……

“‘巴威’来的那晚,不再像‘利奇马’时了”

他驻村不到一年,贫困户换了新房有了工作

“很满意!很满意!”大圈村村民楚华信当着众人面,就一个劲儿地表扬牛伟国的工作。

在楚华信家门口,悬挂着一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的牌子。

2019年,牛伟国来到大圈村时,第一时间了解了该村困难家庭的情况,67岁的楚华信引起了他的注意。楚华信妻子早已去世,儿子在外工作,他多年来一直独自一人生活。由于没有人照顾,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楚华信,老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日常生活起居都成问题。

“以前,老房子里不能进人。垃圾都堆满了院子。”精神奕奕的楚华信回忆起一年以前的生活时说,如今,在翻新的房子里,他也开始打扫卫生了,院子里还种上了花。

“他比以前有‘精神头儿’了,还能到村里提供的公益岗位去工作,每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对于楚华信精神面貌的变化,牛伟国感触太深了。他说,对于如楚华信一样的困难户来说,如果能够帮助他们改变生活、工作的环境,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会改变自己的面貌。

2019年“利奇马”台风侵袭当晚,牛伟国知道像孙秀云等村民的旧房子,很可能抵挡不住大风暴雨的冲击,就早早转移了他们,并掏钱买被褥食物将老人安顿好。“当时真的心慌了,就担心老人们在老房子里遇到什么危险。”牛伟国说,后来,他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危房改造,让老人们住上了温馨干净的“安全屋”。

牛伟国说,今年“巴威”来的那晚,他就不再像“利奇马”时着急了,丝毫不担心老人们的房子会出现险情。

感到生活有了着落,如楚华信一样,很多困难户开始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并因此有了收入。高芳福腿手略有残疾,进入了保洁队。李德彪有力气,成了机械厂的装卸主力。高守挺腿有残疾,妹妹患精神病,母亲重疾,如今在牛伟国的帮扶下,重拾起了生活的信心。

“脱贫攻坚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

为不耽误工作把患病妻子带在身边照顾

“我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党员干部,回到农村去做些实事,心里更踏实,更快乐。”牛伟国说,虽然已经在潍坊市区工作生活很多年,但回到农村,他依旧感觉特别亲切。也就是因此,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关键期时,牛伟国才会又向单位党委递交请战书,到峡山区王家庄街道大圈村任第一书记。

但驻村不久,牛伟国的妻子查出患上疾病,需要立即动手术。

牛伟国清楚记得,那是2019年6月27日早上,因病而体重下降了30多斤的妻子被送进了手术室。

手术室外,牛伟国脑海中突然闪过多年来妻子对他的支持和偶尔的埋怨。“做驻村‘第一书记’已经6年多,回家的次数很少,也不会太长时间,与她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了。”牛伟国说,孩子在外求学,6年来,妻子可以算是一直一个人在生活。家里有什么事,自己也帮不上忙。妻子最多就是埋怨他几句,依旧一直坚持做他的“坚强后盾”。

此刻,牛伟国万分愧疚,他甚至觉得,妻子得病,也多是因为没有他在身边,心情不好所致。“当时我就下定了决定,要把她带在身边,照顾好她。”牛伟国说。

手术不久后,办理了出院手续,妻子跟着牛伟国一起,住进大圈村。牛伟国,成了带着妻子去上班的“第一书记”。

妻子身体虚弱、胃不好,需要少食多餐,一天吃5顿饭。牛伟国本想着把妻子带在身边,可以照顾妻子的饮食起居,但真正到了村里,他往往一忙依旧是一整天,一天5顿饭,几乎都是妻子自己做的。每天晚饭时,还要发信息催他回屋吃饭。“说好的带我到村里是照顾我,最后成了找了个贴身的‘保姆’。”妻子曾经开玩笑地对牛伟国说。

初到村里,蚊虫的叮咬最让体弱的妻子难以适应,但妻子从未提过要回家。一次吃完饭时,看着牛伟国吃着自己做的饭,她反而轻声说了句:“没想到,这是我这几年最幸福的时候。”

牛伟国把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心里。他觉得,如果自己做不好“第一书记”的工作,更对不起妻子的支持与付出。

“脱贫攻坚一日不胜,我就一日不撤!”这是牛伟国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村里的工作没有节假日,很多事情不等人。驻村后,他多次协调沟通街道和有关部门,争取安全饮水项目资金,对全村饮水进行安全达标改造、硬化出行道路;争取供电公司惠农政策,新安装两台变压器,灌溉用电覆盖全部农田……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牛伟国和村干部一起值班坚守,大半年都没有在家待过完整的一天。逐户走访困难群众,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安排防疫值班工作,作为公益岗位,给予适当补助。他还积极组织村党员干部关爱五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组织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累计接受捐助达2万元。

帮村民解燃眉之急,寻找脱贫致富路子

“回”农村八年,他把驻村改了面子换了里子

“我的厂子原来都是人工土法铸造,如今用了国内最先进的低能耗环保自动化设备,加大产量是必然。”潍坊业丰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学业是大圈村的村民,因为生产工艺落后环保不达标, 他的企业险些就要关停。牛伟国得知这个情况后,帮助张学业对企业升级改造,新上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线,办理相关证书手续,并争取到了社会资金注资,让险些就要被关停淘汰的机械厂不仅重获新生,还在一年内实现产量翻番,纳税也增加了几百万元。赚到了钱,张学业拿出了更多的资金反哺家乡村民,给予更多资助和帮扶。

“我帮助张学业渡过难关,就是希望他富裕了,能够帮助更多乡里乡亲过上好日子。”牛伟国说,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困难家庭,是工作的一部分。如何精准施策拔掉穷根子,带领大家奔向小康路,是他一直在钻研的问题。

2013年,牛伟国派驻安丘市吾山镇石河村,这是他驻村扶贫的第一年。

石河村贫困户刘政志整日酗酒,妻子另嫁、两个孩子辍学,家中经济条件很差。牛伟国了解情况后,利用两个月时间筹集资金,帮助刘政志家完成危房改造,并自掏腰包为这一家人购置必需生活用品。“新房”建成后,牛伟国又帮助刘政志盖起两排鸡舍,鼓励其创业,并帮其找销售出路。牛伟国了解到刘政志两个孩子因为历史原因没有户籍,就多次跑县市计生、公安等部门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后,开车带刘政志一家去市级医院做DNA检测,并自费掏了5000元检测费,让两个孩子有了身份证,并帮助辍学半年的小女儿复学,大女儿也在城里找到了工作。这一家人的生活步入了正轨。

牛伟国会具体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想各种办法精准施策,提起村民们的精气神和改变村子的整体面貌,并助力民营企业、集体产业的发展,为村子的美好未来打下基础。

在石河村原来散户传统作坊制作红薯粉皮,统一提升改造后打捆注册“石河粉皮”商标,建立起从农村到市区的消费扶贫渠道等,短短两年时间,就有12户贫困户脱贫,村人均收入提高1200多元。在大圈村,为发展经济,牛伟国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制定长远规划——主要发展以大棚樱桃,碧玉猕猴桃为依托的乡村林果种植业,辅以休闲旅游采摘,走好能人带领、党员干部包保,从少数富到群体富、再到全村富的路子。组织发动群众种植200亩碧玉猕猴桃,村南果树种植集中区逐步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的现代化农场,现在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能有机会帮助农村多做点实事,给弱势群体送去温暖,看到他们的生活因为我的努力有所改观,我心里就满足了。” 已经51岁的他说,他是从安丘凌河走出来的孩子,过过苦日子的人,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更有责任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上尽全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

来源:齐鲁壹点

潍坊新闻

阅读量:30.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