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啦!别再被这几类谣言所惑

2020-09-10 17:22

发表于山东

自媒体网络的随意性、低门槛、零成本,加之缺乏“把关人”,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以谣言为代表的“假新闻”像野草疯长一样,割了一茬又一茬。通过对近几年多发、常发的谣言案例进行梳理、归纳、分类,发现谣言内容大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卫健、教育等领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对这五类典型案例从源头、过程、真相等逐一进行解剖,从中找出自媒体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期望为治理部门澄清谣言、打击谣言提供参考,为人民群众识别谣言、消除谣言提供帮助。

一、政治类谣言案例——肆意歪曲、诋毁英雄

2018年6月12日,由江苏省淮安市检察机关提起的全国首例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件,在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判处曾某于七日内在本市市级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

真相:检察机关出具的证据显示,2018年5月12日下午,消防战士谢勇在淮安市某小区内执行救火任务时不幸牺牲,随后被公安机关批准为烈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然而,就在烈士亲属、社会群众沉浸在悲伤时,5月14日晚,网民曾某针对谢勇烈士救火牺牲一事在微信群中发表极端性、侮辱性言论,歪曲谢勇烈士英勇牺牲事实,并宣称“别说拘留,坐牢我都不怕”。5月21日,经江苏省检察院批准,淮安市检察院依法决定对曾某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点评: 微信等自媒体,不是公民的“法外之地”。近些年,一些对执政党和社会制度不满的人,利用微信等自媒体的私密性任性而为,恶意制造、散布谣言,抹黑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先烈的英雄事迹,质疑英雄之声一时间甚嚣尘上,歪曲国史、党史、军史,冲击社会主流价值观,在社会上特别对年轻一代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网络时代,如何更好地捍卫英雄?必须旗帜鲜明,以真相还原历史,以证据破除质疑,坚定有力地回击这种肆意歪曲事实、随意诋毁英雄的不法行为,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经济类谣言案例——散布谣言恶意中伤他人

2015年1 月18 日,山东省梁山县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杨某,突然接到安徽省某公司经理反映大量客户退单电话。追问之下,杨某得知,退单原因是由于在安徽从事罐车行业的“朋友圈”里正热传着“某公司罐车发生爆炸”的图片信息。“有图有真相”,让客户对某公司的产品质量产生了质疑。

真相: 36岁的河南籍农民方某,主要从事水泥罐车销售业务。近几年,山东梁山某公司生产的罐车在当地销售业绩非常好,与方某经营的的罐车品牌形成竞争。为打败对手、抢占市场份额,方某最终想出在“ 朋友圈”发布 “某公司罐车发生爆炸”的虚假信息来,经过“朋友圈”的相互转载,导致该公司生产的23辆罐车合同不能履行、20辆罐车销售合同无法签订,造成直接损失 80 余万元。2015年3月12日,方某某被公安民警抓获。

点评:经济类微信虚假信息占比虽然不是很高,但危害极大,一条小小的微信谣言,可能让一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财团瞬间垮塌。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微信平台散布经济类虚假信息,要么诋毁企业品牌或企业领导人,要么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要么打压竞争对手进行不正当竞争,要么制造虚假信息进行诈骗,给企业、法人和社会自然人直接或间接造成财产或经济损失,严重干扰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必须加强依法治理。

三、社会类谣言案例——国家确定4个全球城市和11个中心城市

2016年12月15日,由媒体机构主办的公众号发布文章《国家中心城市最终确定,11城市成功入围,厦门黑马闯进名单!》,该文称:“国家中心城市的争夺终于尘埃落地,11座城市夺得这一称号。”截至2017年3月21日,相关网络新闻资讯超过4000篇,微信文章超过2000篇。

真相:2017年3月22日,住建部网站刊发辟谣消息称:“针对某媒体报道《终于定了:中央确定4个全球城市和11个中心城市》,住建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该报道毫无根据,纯属不实报道。”住建部的辟谣信息为这一流传长达3个多月的跨年度谣言画上了句号。

点评:此类微信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大多为一些微信新媒体与房地产商“勾结”策划,企图通过发国家中心城市虚假信息,抬高城市地位,进而炒热房市、抬高房价而为,导致房价虚高甚至房产泡沫潜在危机。

四、卫生健康类谣言案例——中国卖盐的是畜生

2018年8月中下旬,《中国卖盐的是畜生》一文在微信“朋友圈”里广为传播,文章以某教授的名义,指出盐里面的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伤害。因食盐是生活中最常用的调味品,文章的传播引起了一些人的恐慌。

真相:食盐中添加亚铁氰化钾是否安全?就此有媒体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卫计委、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等机构及相关专家。得到的答复是:“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常见的抗结剂,添加到食盐中是经过安全性评估的,很多国家都在用,没有问题。”

点评:一些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专家表示,食盐作为最常用的调味品,有关“炒作食盐”的谣言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几年前就出现过,曾引发“抢盐潮”,反复传播就是这类谣言的特性。谣言背后可能涉及商业操作,是概念炒作,消费者要小心“被营销”。比如,宣传普通盐、国产盐不能吃,要吃高端盐、进口盐。加了抗结剂的盐不能吃,那么不加抗结剂的盐就可能要涨价。对这类谣言,政府部门应及时辟谣,澄清事实,避免引起恐慌,扰乱市场秩序。

五、教育类谣言案例——急死了!“刘明炜”同学的高考准考证丢失了

近几年,每逢高考,全国各地手机用户的朋友圈里都会收到一条类似的信息:“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刘明炜,考点在一中,请朋友们转发,让刘明炜联系这个号码13373515981。一定帮他群发一下,这孩子一家肯定急死了。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真相:几乎每年的5月底6月初,全国各地都会有这样的信息冒出来。从以前的白娅倩同学,到杨雷雷同学,到今年的刘明炜同学。而且同一个同学的所留电话号码还不一样。那么,每年都按时出现的这种丢准考证谣言,发布者到底抱着什么目的呢?警方表示,这类消息的发布者一般都是利用市民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发布诸如丢失准考证等谣言,留下收费电话,一旦市民按电话号码回拨过去,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则会掉入吸费陷阱。

点评:这类谣言的传播,基本上是每年高考前一个必备项目了,真心希望广大手机微信用户“长点心”,别再继续因被“道德绑架”上当了。

谣言始于“稚”者,而止于智者。通过对以上谣言进行归纳分类,并通过五类典型案例分析谣言产生的动机、过程及后果,揭示其事实和真相,期望有关治理部门更及时地辟谣、更精准地打击,帮助社会大众更好地识别谣言、消除谣言、不为谣言所惑,自觉做到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舆论生态。

报送人:倪青华 王慧

齐鲁网

阅读量:77.4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