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情况

发布会新闻

山东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

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106.3万千瓦,同比增长19.9%,占电力总装机的28.2%; [详细]

突破3500万千瓦!
“十三五”以来,山东相继建成投运锡盟至济南、榆横至潍坊、扎鲁特至青州、上海庙至临沂、山东至河北特高压通道, [详细]
居民“零证办电”
山东办电进入APP时代,电力接入行政审批实现“一窗受理”“全程代办”,行政审批时长由1-3个月压缩为5天, [详细]
可再生能源发展显著
邓召军表示,省能源局成立以来,坚持把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详细]
天然气资源供应充足
据了解,今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公司与山东省共签订年度供气合同量194.7亿立方米, [详细]

文字实录

<<点击更新
2020-10-21 15:43:37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能源局办公室缪久田,联系电话:68627731。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0-10-21 15:43:21 王福栋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狠抓煤炭去产能政策措施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6020万吨,年底前坚决完成“十三五”煤炭化解过剩产能6460万吨目标任务。通过大力实施去产能,我省煤炭行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一是2016年实现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关退15万吨以下煤矿的目标任务。二是煤炭生产布局更加集中,生产能力实现净减,单井规模明显提高。目前全省99处生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1.32亿吨/年,平均单井规模133万吨/年,比2015年提高45%。三是煤炭生产保障能力持续稳定。全省煤炭产量持续多年保持在1亿吨以上。四是行业经济运行稳中向好,2019年,全省煤炭行业实现全部营业收入6000亿元,利税580亿元,利润290亿元,创7年来最好水平。 围绕煤炭去产能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我们突出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严控时间节点。列入关闭计划的煤矿,10月底前全部关闭到位,12月底前通过省级联合验收。列入核减生产能力计划的煤矿,已于9月底前完成生产能力核减和相关信息变更登记、公告等工作。购买省外煤炭产能指标的煤矿,已于9月底前完成产能指标交易合同签订,并按程序报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专项小组办公室备案。二是强化安全监管。把去产能煤矿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强化执法检查,做到逢检必查,严禁突击生产、超能力生产和违法违规组织生产。实行月调度制度,及时掌握工作进度,督促企业严格制定并落实好各项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确保安全退出。三是严格检查验收。组织做好省级联合验收工作,严格关退标准,确保真关真退。严格实行“一公示二公告”制度,及时公示去产能煤矿名单、公告煤矿关退情况和验收情况,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2020-10-21 15:40:16 齐鲁晚报记者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煤炭行业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2020-10-21 15:39:56 邓召军

随着我省新能源装机比例迅速增加,省外来电送入电力大幅提高,以及煤电机组供热改造不断提速,山东电网调峰形势较为严峻,煤电机组日内启停机调峰、特殊时期弃风弃光趋于常态化,亟需增加调峰资源和丰富调峰手段,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对此,储能系统既能提高低谷用电负荷,又能提高高峰供电能力,是解决当前电力运行面临问题的最为有效措施。因此,我们把发展储能作为全省能源改革发展重点工作之一,典型示范,重点突破。今年9月,全国首个利用退运电池建设的独立储能电站在莱芜口镇建成运营,每天可存储新能源电量约4500度,相当于为600户居民的小区持续供电1天,节约标煤1.4吨/天。该电站主要是从全省各地收集变电站、通信机房、实验室等场所退运电池,通过创新引入修复技术,对退运电池进行全面修复,修复后的电池能够达到原容量的95%以上,延长了3年左右的使用周期,实现“化废为利、变害为宝”,为全省储能技术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依托新能源场站,我省在德州、泰安、滨州、烟台分别建成了4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总规模21兆瓦/42兆瓦时。 下步,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加快推动储能发展相关政策。初步打算是,争取利用5年时间,基本形成符合山东实际的储能技术路径,储能系统配置规模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储能产业规模和企业竞争实力大幅提升,支撑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计划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试点示范(2020-2022年),通过政策引导储能起步,依托示范项目探索储能商用模式,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第二阶段,全面市场化(2023-2025年),在电力市场成熟稳定、储能设备价格大幅下降、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退坡机制,推动储能应用全面进入市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储能发展工作格局。

2020-10-21 15:36:40 中新社记者

储能作为能源发展的新业态之一,山东省在储能发展方面是如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

2020-10-21 15:36:21 邓召军

省能源局成立以来,坚持把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因地制宜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依托我省较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区域联动等有效措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856.3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26.5%,比2015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二是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紧跟国际国内清洁能源发展新趋势,立足拓展我省可再生能源发展空间、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围绕服务海洋强省建设,规划布局渤中、半岛北、半岛南三大海上风电基地,启动了5个总装机15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实现海上风电发展“零突破”。围绕增强电网调峰调频能力,开工建设了沂蒙、文登、潍坊3座抽水蓄能电站,核准了泰安二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我省电网的调峰与消纳能力。 三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聚焦服务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成济宁、新泰采煤塌陷地光伏领跑者基地,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开辟了新路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在临沂、菏泽、聊城、滨州等市,建成光伏扶贫项目9390个、装机规模176.9万千瓦,惠及32.6万户村民,为贫困群众送上了收益长期稳定的“阳光存折”。围绕拓宽农村清洁取暖渠道,组织开展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创建工作,首批10个示范村镇实现绿色能源供暖近6万户、550多万平方米,取暖成本仅为电代煤、气代煤供暖成本的60%左右。

2020-10-21 15:31:48 经济导报记者

近年来,山东可再生能源发展迅猛,成效显著。请介绍下可再生能源发展亮点有哪些?

2020-10-21 15:31:29 王福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我们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树立了煤矿智能化发展“山东标杆”。一是突出冲击地压矿井治理。山东现有冲击地压矿井40处,其中采深超千米冲击地压矿井20处。我们将冲击地压矿井智能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颁布全国首部冲击地压防治地方政府规章—《山东省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办法》,要求冲击地压矿井采掘工作面必须实现智能开采,实行“三限三强”管控,严格“一矿两面三刀”,并先后出台了煤矿智能化指导意见、实施方案、标准和验收办法。截至2019年底,全省冲击地压矿井采掘工作面全部实现智能化,作业人员分别控制在16人、9人以内,提前5年完成国家规划的目标任务。二是突出煤矿系统智能化建设。以大型煤矿为重点,推动智能化向矿井全系统延伸,着力打造采掘少人化、机运无人化、防灾动态化、信息集成化、定位精确化“五化体系”。目前,全省生产矿井全部实现井下人员精确定位,静态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三是突出典型示范带动。坚持分类施策、典型引路,在综放开采、大采高开采、薄煤层开采、千米深井开采等方面,探索建立了鲍店煤矿常态化运行智能综放工作面、付村煤矿透明化精准开采、滨湖煤矿薄煤层智能化采煤、唐口煤业灾害智能防治等示范模式,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四是突出强化政策支撑。落实“三优先”:对符合智能化标准的新建矿井,优先审批;对省级智能化示范矿井,优先给予产能置换;对率先实现智能化开采的非冲击地压矿井,优先释放先进产能。做到“三倾斜”:中央预算内安全改造投资、省市县配套资金和企业安全投入,全部向煤矿智能化项目倾斜。2019年以来,累计实施中央预算内煤矿智能化项目33个,带动企业投资110亿元。 目前,全省99处生产煤矿有61处开展了智能化建设,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85个,远程控制掘进工作面98个。下步,我们将以全国现场推进会在山东召开为动力,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提档升级。

2020-10-21 15:27:45 大众日报记者

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刚刚在山东召开,我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2020-10-21 15:27:14 邓召军

天然气供应保障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油气公司,加强资源统筹,及早安排调度,天然气供应量稳步增加。2017至2019年分别达到134亿、162亿和188亿立方米。今年以来,三大油气公司与我省共签订年度供气合同量194.7亿立方米,其中供暖季合同量92.5亿立方米。截至9月底,三大油气公司已累计供应14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2%,预计全年可达到200亿立方米。总的看,今年天然气资源供应比较充足,供需平衡情况好于往年。供暖季前,我们还组织各市修订了“压非保民”应急预案,调整调峰用户清单,确保形成不少于高峰日用气量20%的用户调峰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情况,按照“压非保民”原则,加强应急保障,细化应急保供预案,科学确定减停供次序,保证民生等重点用气需求,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同时,我们还着眼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省天然气供应能力。一是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建设。目前,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烟台港西港区、龙口港区新建、扩建的4个LNG接收站中,3个已开工建设,1个正在履行核准程序,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建成后年接卸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约350亿立方米。二是加快完善天然输配管网。近年来我省已建成6600余公里输气管道,形成了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输送网络主骨架,实现所有县(市、区)管道通达。目前正在加快推进中俄东线、省天然气环网干线等输气网络建设,建成后我省将形成“回”字形互联互通的天然气输配管网布局,输送能力达1000亿立方米。三是加快储气能力建设。截至9月底,我省已形成政府储气能力1.65亿立方米,相当于全省3天天然气消费量。其中,建立了东明石化、山钢日照、金鲁班、华胜能源、恒伟化工等首批5个省级天然气储备基地,形成政府储气能力7200万立方米,在全国尚属首创,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2020-10-21 15:22:16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下个月将进入供暖季,请问今年我省天然气供应保障情况如何?

2020-10-21 15:21:54 王福栋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外电入鲁”就是利用特高压输电技术,将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的清洁电力输送到山东,这不仅可以保障我省电力供应、优化能源结构,对于促进节能减排、防治大气污染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外电入鲁”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并亲力亲为推进“外电入鲁”工程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以来,我省构建起了“三交两直”特高压输电格局,与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北等省区实现电力互联互通,接纳外电能力达到3500万千瓦。2019年,接纳省外电量934.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意味着全省每7盏灯中,其中1盏是由省外来电点亮的。预计今年全年接纳省外电量将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100亿千瓦时左右,年可替代省内煤炭消费4500万吨以上,大幅减少燃煤发电污染排放,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十四五”期间,随着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电力增长后劲较足。为保障全省电力增长需求,我们将坚定不移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省外来电规模。一方面,优化存量,不断提高既有通道利用率。重点协调既有通道送端省份,加快推进已核准配套电源建设,并谋划新建一批配套电源特别是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引导鼓励省内骨干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确保通道清洁高效、稳定可靠送电。同时,加强与黄河流域上游省(区)能源合作,签订政府间跨区域购售电协议,辅助市场化交易手段,提高省外来电规模,尽可能多的接纳清洁电力,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发展增量,积极推进外电新通道规划建设。前期,我们与甘肃省能源局联合提出“陇电入鲁”设想,并在两省政府签署的《联合推进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指导下,积极推进前期研究,对上做好汇报争取,目前,国家能源局已同意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下步,我们将加快开展前期工作,推动工程早日核准开工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投运,进一步提高我省接纳省外来电能力。

2020-10-21 15:18:50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实施“外电入鲁”是山东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请问目前取得的成效以及下一步推进措施有哪些?

2020-10-21 15:18:24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2020-10-21 15:18:07 栾健

一提升: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培育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提升新型能源发展水平。 一是树立煤矿智能化“山东标杆”。紧紧围绕“减人、提效、保安全”,推动煤炭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基建深度融合,大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99处生产煤矿中有61处开展了智能化建设,建成智能化采煤和掘进工作面183个,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作业人员分别控制在16人、9人以内,引领了煤炭开采技术革命。9月24至25日,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山东召开,王勇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山东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予以推广。 二是培育氢能产业“典型示范”。出台面向2030年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培育壮大鲁氢经济带(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济宁)”的总体发展布局。推动实施青岛中德氢能产业园、潍柴氢燃料发动机及整车制造、东营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等一批重大产业和示范项目,全省已建成加氢站9座,示范运营燃料电池汽车260余辆。 三是打造先进储能“样板工程”。探索“新能源+储能”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利用退运电池建设的独立储能电站,为我省乃至全国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探索储能建设新模式开辟了新的路径。同时,着眼优化储能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我省储能发展指导意见,拟于近期出台。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简化获得电力”专项行动,推动山东办电进入APP时代,电力接入行政审批实现“一窗受理”“全程代办”,行政审批时长由1-3个月压缩为5天,10千伏用户平均接电时长压缩三分之一,全省实现信息共享和“一链办理”全覆盖,居民“零证办电”、企业“一证办电”,服务质量和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攻坚年”决策部署,聚焦“六稳”“六保”,扎实推动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在此,也衷心希望新闻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继续关心支持山东能源工作。谢谢大家!

2020-10-21 15:13:12 栾健

两减:即突出煤炭、煤电“两大行业”做减法。 一是煤炭去产能成效明显。2016至2019年,全省退出各类煤矿85处,化解产能3839万吨,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关闭退出。今年计划关闭煤矿8处,退出产能806万吨,目前已关闭6处,退出产能366万吨,其余10月底前关退到位,年底前坚定不移完成“十三五”煤炭化解过剩产能6460万吨目标任务。 二是落后燃煤机组关停淘汰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压减煤炭消费部署,精心组织30万千瓦以下非所在地区唯一、不可替代民生热源燃煤机组关停工作,陆续下达关停计划,加大关停淘汰力度。“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淘汰落后燃煤机组超500万千瓦,是国家下达任务的3.5倍。今年底前,全面完成7个传输通道城市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电厂15公里供热半径范围内落后燃煤小机组关停整合任务。

2020-10-21 15:12:07 栾健

四增:即聚焦可再生能源、核电、外电入鲁、天然气“四大板块”做加法。 一是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壮大。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陆上与海上并举,因地制宜推进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突出标志为“2个第一、1个第四”,即:截至9月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1952.7万千瓦,同比增长26.7%,居全国第一;生物质发电装机323.1万千瓦,同比增长15.0%,居全国第一;风电装机1472.3万千瓦,同比增长18.2%,居全国第四。 二是核能安全高效利用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山东省核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拟近期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去年初,海阳核电一期两台机组实现“双投”,标志着我省在运核电实现“零突破”,现已累计发电382亿千瓦时;荣成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进入调试阶段,228示范工程两台机组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570万千瓦。依托海阳核电一期,开辟了核能供暖新模式,建成全国首个核能居民供暖项目,满足了周边30多个小区、近70万平方米居民供暖需求,被授予“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并召开全国现场观摩会,为全国清洁取暖贡献“山东经验”。今年,重点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到明年供暖季实现海阳城区450万平方米核能供热“全覆盖”。 三是”外电入鲁”取得新突破。“十三五”以来,我省相继建成投运锡盟至济南、榆横至潍坊、扎鲁特至青州、上海庙至临沂、山东至河北特高压通道,初步形成了“三交两直”特高压受电通道格局,接纳外电能力突破3500万千瓦。今年1至9月,全省接纳省外电量8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6%,预计全年接纳省外电量将达到1100亿千瓦时左右。积极争取“陇电入鲁”新通道建设,牵头发挥联合协调推进机制作用,加强与甘肃方面沟通衔接,深入对接洽谈合作,深化工程前期研究,积极对上汇报争取,促成两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工程规划建设。目前,国家能源局已同意将“陇电入鲁”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我省企业主导的40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项目、5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已在甘肃全面开展前期工作。 四是天然气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我省处于国家骨干管网末端,前些年多次出现时段性、区域性用气紧张局面。为彻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立足全省“一张网、一个平台”,加快推进沿海LNG接收站、输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拓展供气渠道。目前,中石化山东LNG二期、龙口南山、烟台港西港区LNG接收站、山东天然气环网干线、中俄东线山东段相继开工建设,中石化山东LNG三期、龙口LNG接收站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运及规划建设LNG接收站规模达2500万吨/年,在建主干管道超2000公里。

2020-10-21 15:03:15 栾健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山东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长期以来,受能源资源禀赋和偏重产业结构影响,我省煤炭消费占比高、煤电装机占比高的“两高”问题突出,这一直是省委省政府的“心头之患”。省能源局自2018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能源结构调整“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要求,把“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作为核心任务,大力实施“四增两减一提升”工程,为能源结构“降压减负”。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106.3万千瓦,同比增长19.9%,占电力总装机的28.2%;今年1至9月,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6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1%,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2020-10-21 15:00:57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主题系列发布会第十场,邀请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栾健先生,副局长邓召军先生,副局长王福栋先生介绍“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全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栾健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2020-10-20 15:06:16 齐鲁网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3:00,召开“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系列发布会第十场,邀请省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发展绿色能源,助力动能转换”我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将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往期视频更多<<

分享到:
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62847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技术支持:山东广电信通网络运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