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百年闪耀 我为三农添彩”记者见面会
发布会新闻
这些基层党员的故事振奋人心
山东省委宣传部于2021年7月23日(星期五)下午3:00举行记者见面会,邀请山东农业农村领域基层党员代表围绕“党史百年闪耀,我为三农添彩”与记者见面交流。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详细]
文字实录
由于时间原因,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3位党员代表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农业农村领域一线岗位上的不平凡事迹,我们深受感动,深刻感悟到百年党史重农惠农强农的光辉历程,感受到了三农人矢志为农的使命担当。榜样引领时代,使命召唤担当。祝愿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乘势而上,再谱新篇。 今天的见面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代表,感谢记者朋友们的参与,再见。
我们在乡镇工作,农业技术是我的业务,我们乡镇的中心工作我都要参与。比如,2020年的新冠疫情,当时新冠疫情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很多人心里是恐慌的。年初五家人去医院看病时和一个疑似新冠患者同屋就诊,第二天晚上11点我单位打来电话说,那个患者出现高烧,我们一家人需要居家隔离。听了这些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作为一名党员、省党代表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应该冲锋在前,让我在家隔离这不是临阵退缩了吗?仔细想想也没有办法,隔离也是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措施。打渔李村一个合作社种植的50亩拱棚头刀韭菜正发朋友圈找销路呢,群众的事无小事,不能出门我可以通过微信为群众服务,我把这个信息立即发到了县蔬菜销售群,很快就有超市经理和负责人联系上,不到2万斤韭菜陆续都卖出去了,合作社负责人见了我激动地说:“韭菜难储存,很容易烂掉,要不是韩站长,俺这韭菜就没有收入了,真得好好谢谢韩站长”!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在大一就成了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填完入党积极分子表孩子就打电话给我说:“妈妈,你和我爸爸、我爷爷奶奶都是党员,我们大一53个积极分子就我自己是党员之家,我真的感觉很自豪”!听了孩子这些话,我心里挺激动的,我这些年的付出能影响到下一代,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刚刚结束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时刻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们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起点上,我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投身“三农”工作的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困难在哪里,党员就出现在哪里。任务在哪里,我们就把战斗堡垒建设在哪里,就是凭借党员先锋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在毫无承办经验的情况下,我带领工作专班,“鏖战”三个月,成功举办了2020年中国安丘出口农产品博览会。在9月27日博览会开幕前的短短100天时间里,指挥部办公室成了锤炼和检验我们工作作风、工作能力的“练兵场”。我带领综合协调部的同志一起,“5+2”“白+黑”,每天晚上八点钟以后吃晚饭是我们的常态,面对紧急的工作任务,有时十点十一点,甚至更晚;有时,在布展现场实在熬不住了,就靠在椅子上打个盹儿。在博览会开幕式前,我们有的同志甚至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一直到开幕式所有活动结束,才回去休息。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就要冲锋在前,就是凭着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的硬气劲儿,我们的博览会成功汇集了省内外168家重点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展,展示了6大类农产品1500多个品种,有5.6万人次到会参观,引进院士、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8名,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146亿元,各级领导专家、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回顾这项工作,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带领出一支素质过硬又能敢于打胜仗的队伍,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建设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作为农业高校一名教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合格“三农”人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职业准则,多次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学生心目中的“良师益友”等,2020年荣获“齐鲁最美教师”荣誉称号。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战线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们所从事的小麦育种,大多时间工作在田间,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年“十一”前后是我们整地、播种的时间,“五一”期间正是小麦开花杂交时间,几十年来,“十一”、“五一”这两个长假,我们从来没有休息过。实际上,在我的工作时间表中,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用自己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鼓舞和带动身边人员,和团队成员一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凝神聚力,攻坚克难,解决农业生产一线“卡脖子”难题。我是如此,团队成员也是如此。譬如:团队骨干李安飞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坚守在农学试验站生产一线,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青年教师、团队骨干王宏伟教授常年超负荷工作,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仍旧带病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就是想尽快攻克赤霉病难题。由于他的杰出成就,得到同行专家认可,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我们“小麦遗传改良”团队被授予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 特别值得自豪的事情:我们团队历经20年,完成小麦抗赤霉病Fhb7初步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最终成功将Fhb7转移到栽培小麦品种,参加了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表现出难得的赤霉病抗性,解决了种源“卡脖子”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和人民舌尖上的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在外求学期间我学习的专业是果树栽培技术,但由于土质问题和种植习惯的原因,我工作的梁村镇果树种植面积很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等作物。刚开始担任农技站站长的时候,由于自己掌握的专业技术不足,内心非常忐忑,生怕自己技术指导不好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收成。于是,我下定决心从头开始,自费订阅了多种农业科技报刊,并虚心向老一代农技人员学习,向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的杜立芝同志学习。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我曾经一天给杜局长打好几个电话,有时跑到局办公室找她,为了提高服务技能,我跟随杜立芝同志到全县12个乡镇办事处的田间地头学习技术,每一次她都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我。杜立芝同志是我干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的好老师。从她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农业科技知识,更学到了她那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老百姓的利益至上,苦点、累点都不怕,只要群众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2018年我建立了梁村镇农技推广微信群,群成员包括全镇84个村的干部、党员和群众。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间遇到的问题在群里咨询,比较直观的就在群里直接解决。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我就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我还根据农作物生长不时在群里发布农情信息,提醒群众适时管理作物。后来我还依托我镇的“魅力古镇”公众号设立了“韩站长农技微课堂”,定期视频给群众技术指导。同时,还培训了一大批村级农技联络员,一是对没有智能手机群众的技术需求联系指导,二是负责将群里发布的农事提醒和视频指导转发到他本村的微信群。通过这个小小的微信群全镇所有农户的技术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我的手机多年来都是24小时开机,时时刻刻接受群众的电话或微信咨询。 我们梁村镇耕地面积近10万亩,是粮食种植大镇,只有很小面积的盐碱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仍以种植棉花为主。群众的种植收入不是很高,为了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我多次通过县农业局与省农科院联系,在他们的支持下引进了花生/玉米间作、盐碱地种植花生以及棉花/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经过实际测产,在不影响玉米和棉花产量的基础上,花生亩产达到200多公斤,每亩可增加收入近800元。这几种植模式的推广成功,吸引了省内外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来我镇观摩交流,与会专家纷纷表示,“一个基层农技人员能有这样的新理念,率先在全国将这种新模式推广成功,真是了不起”!
请问韩站长。这20年来,你是如何做好群众服务的?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发展比较快,群众的观念、社会服务形式、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你在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的内容、形式上是不是也会有变化呢?
我是一名党员,14年前,我去乡镇工作的时候,组织上跟我说,到乡镇后你就是到了“三农”工作最前线了,你一定要心为“三农”、服务“三农”,把农业搞好、将农民带富、让农村变美。从那一天开始,我就牢记组织嘱托,按党的要求、按党员的标准,一刻也不敢懈怠,努力把组织交代的工作完成好。12年时间我任职了4个镇街,无论在哪里,我都带领镇村干部群众、辖区企业抓农业、搞建设,参与了也见证了在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中安丘农业取得的巨大变化,总的说,我们实现了农业从“吃得饱”向“吃得好”、从“靠天吃饭”向“精准生产”的大转变。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我们建设了总投资120亿元、占地1.1万亩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安丘农谷,争创了国家设施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首批农产品出口产业集聚区,同步创建了安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正对接国家农综区谋划共建“中国(潍坊)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二是生产管理实现智能化。与省产研院合作,建成了国内首个县级“空天地一体”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配合811个益农信息社,为农业种植管理、流通销售、质量监控等提供了精准化信息服务,物联网、无人机、智能大棚已经是现在农民的“必选装备”。 三是生产服务更加多元。120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农田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4%,“菜单式”“托管式”“保姆式”服务让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土地熏蒸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20万亩;沃华农业大葱标准化育苗工厂,每年向社会提供17亿株大葱良种种苗。 四是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我们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打造“安品味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4个。“安丘大姜”是我们八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有大姜加工企业100余家、基地30万亩,产品出口日韩、北美、欧盟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20多万吨、创汇2亿多美元,源清田保鲜生姜、福克斯脱水姜片、福华浓缩姜汁等产品出口量均居全国前列。 五是产业实现了“双循环”发展。我们在全域推行农产品加工“一个标准两个市场”“同质同标同线”等做法,推动出口级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持续拓展,蔬菜每年内销约150万吨、占总产近70%,农产品畅销日韩、欧盟、北美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连续12年增长,被誉为“世界的菜篮子”。 谢谢。
请问郭局长。近年来,咱们山东的“三农”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成效突出。刚才听了大家的介绍,3位代表来自不同层面,请郭局长谈谈这些年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谢谢。
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是威胁粮食安全的重大国际性难题。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受害面积最大的国家,年均超过6000万亩,一般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超过50%,甚至颗粒无收。赤霉病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而且它产生的呕吐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人畜健康。 我国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作为一名小麦育种工作者,就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义不容辞地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担当。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小麦遗传育种工作者,围绕小麦赤霉病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研究进展一直缓慢。2000年,我们首次在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发现抗赤霉病的材料,但是,这个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抗病机理是什么?能否转移到栽培小麦,培育出抗赤霉病品种?等等,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立志攻克小麦赤霉病这个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团队历经20年不懈努力,去年终于完成小麦抗赤霉病Fhb7克隆和机理解析,并成功转移到栽培小麦,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请问孔院长。赤霉病素有小麦“癌症”之称,长期生产实践证明,小麦赤霉病基本不可治,预防难度也很大,其发病机理极其复杂,遗传研究和育种应用非常艰难,你和团队为什么一直坚持小麦抗赤霉病基础材料的发掘和育种利用研究?什么力量支撑你坚持这项困难的研究?
这要源于我成长在一片红色沃土之上—高唐县梁村镇韩庄村。在革命战争年代,从这里成长起高唐较早的一批共产党员,成立了较早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走出了以曾经担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韩宁夫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辈。小时候,经常听村里的长辈们讲他们的革命故事,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长大后一定要做一名共产党员,为老百姓做好事的想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上学、工作,思想一天天成熟起来。老一辈革命先辈,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以远离家乡、舍弃亲人,可以抛头颅洒热血,我们生长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幸福,我们责无旁贷!于是,我就选择了农业技术这个“零距离”为群众服务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我将一直坚持下去,因为群众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1993年安丘成为全国农业百强县,是粮食生产“吨粮田”、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安丘模式”等先进经验诞生的地方。作为“三农”工作战线的一员,面对以前取得的这些显著成绩,我倍感责任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安丘农业的金字招牌,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越擦越亮。近年来,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的总要求,坚持产管并重,实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二维码”追溯制度,严把“源头控制、过程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四道关口,真正筑牢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三点: 一是管源头,所有农化品都要通过审核才能经营使用。我们对农业投入品实行了告知备案、连锁直营、联合执法“闭环管理”,划分了14个监管片区、103个网格、860个网点,聘任村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1229名,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监管网络,筑牢了源头监管防线。 二是提标准,所有农产品都要按照标准进行组织生产。作为首批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优秀示范市,我们联合多部门研究制定了粮食、蔬菜等6大类40多个农业标准综合体,通过3000多家合作社推广实施了33个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和200多项技术标准,“安丘大姜”“安丘大葱”纳入欧盟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范围。 三是抓准出,所有农产品都要检测合格配上“身份证”上市。这个“身份证”就是“二维码追溯+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我们通过建设覆盖全域的立体化检测网络,配合“你送我检、政府买单”定点检测、“你点我检”第三方免费检测,确保了全区域、全品种、全产业链覆盖,全力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请问郭局长:基层农业农村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一线力量,郭局长和韩站长都是基层农业工作的行家里手,对这方面工作,都有很深的体会。请郭局长谈谈这些年都采取了什么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谢谢。
我们团队能取得这项成果,首先,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营造了一个“学术至上”的良好研究氛围。二是,这几年,国家和山东省对农业及种子工程非常重视,我们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山东省良种工程、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一流学科的稳定支持。三是,团队成员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戮力同心、久久为功!最终实现科技突破。要说有什么秘诀,我觉得我们团队成员从老师到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面对挑战和失败,那种锲而不舍、始终如一的坚持!
请问孔院长。据了解,2020年你们团队有关小麦赤霉病的研究成果被两院院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教育部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这项成果历时20年,来之不易,你和团队是如何实现科技突破的?有什么秘诀?
谢谢三位的自我介绍。农村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农业是我们发展的命脉,农民是哺育我们的父母,来自“三农”工作战线的他们对此都有很深的感悟。我想,大家会有很多关心的问题想与他们进行交流。下面进入交流环节,请大家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名称。
在场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叫韩秀丽,来自聊城市高唐县梁村镇。高唐县素有“金高唐”之称,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故乡,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闻名遐迩的兴国寺古塔就坐落在我所在的梁村镇。 我1996年参加工作,1998年入党,2003年担任镇农技站站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接近20年了。20年来,我时刻不忘入党时的誓言—“我生在这片土地,长在这片土地,工作在这片土地,我挚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要把我的青春和满腔热血奉献给家乡这片热土”!我也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也曾经汗流浃背,我深知老百姓的不容易,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要回报社会和我的父老乡亲,在农业发展的道路上陪着他们一路走来,一直走下去!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叫郭伟,来自美丽的世界风筝之都潍坊,是潍坊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农业是潍坊的金字招牌。我们安丘作为潍坊的农业大县,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的先行示范区。 我1993年7月参加工作,今年已经是第29个年头,从一开始步入宣传部门工作岗位宣传“三农”工作,到负责一个乡镇“三农”工作的管理岗位,再到现在的服务全县“三农”的农业农村局工作岗位,岗位虽然在变,但我始终没有离开“三农”工作,并且与“三农”越走越近。这些年,我和我们的镇村党员干部群众一起,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工作指引下,从镇村到全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探索推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全产业链现代化。目前,我们蔬菜年出口量达到80万吨、出口额60亿元,占潍坊市的70%、全省的20%以上,外向型农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我个人来说,面对省里确定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工作总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但路就在脚下,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谢谢。
各位领导、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孔令让,目前担任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职务。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能有幸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光荣。首先,衷心感谢各级组织、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感谢同事们、朋友们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我所领衔的“小麦遗传改良团队”由3名教授、4名副教授, 以及3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党员占比超过50%。在我们团队中,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0多年来,我和我们研究团队,一直从事小麦优良材料的发掘、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创新优异种质材料200余份,发放全国育种利用,培育小麦新品种6个,推广面积超过3000万亩,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记者见面会。 百年筑伟业,三农绣华章。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一条重要主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嘱托、走在前列,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的省份。山东是农业大省,拥有品类繁多的农产品,粮食、蔬菜和水果、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的米袋子、菜篮子和果园子。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离不开山东农业农村人的默默奉献,特别是一线工作者的辛苦努力。 今天,我们举行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3位农业农村领域基层党员代表,请他们围绕“党史百年闪耀,我为三农添彩”主题与大家交流。他们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孔令让先生,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安丘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伟先生,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第九届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高唐县梁村镇农技站站长韩秀丽女士。 下面,请他们每个人作简短的自我介绍。首先有请孔令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