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进全省守法普法工作 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情况
发布会新闻
山东举行一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前,正值第八个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12月13日,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山东推进全省守法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情况新闻发布会上,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4年12月13日(星期五)15:00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司法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推进全省守法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现场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增胜先生,省司法厅副厅长何旭先生,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孙春雷先生,介绍山东推进全省守法普法工作,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情况,并回答大家提问。 首先,请杨增胜先生介绍相关情况。
一是“八五”普法规划加快实施。自1986年以来,国家每五年实施一个普法规划,今年是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的第4年。近年来,我们将“八五”普法规划贯彻落实情况纳入法治山东评估体系和法治督察重点内容,组织开展“八五”普法规划中期评估验收,纵深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普法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共开展“法律十进”活动7.8万余场次,开展重要节点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6万余场次。目前,全省累计建成法治文化公园、广场、长廊9400余个,建成村居法治宣传教育中心4.3万余个。今年11月份,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关于通报表扬“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通知》,我省83个单位、67名个人荣获全国“八五”普法通报表扬,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普法宣传成效显著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是提升普法宣传工作成效的核心和关键。我们主要聚焦四方面重点巩固提升工作成效。一是聚焦重点内容,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学习内容,列入干部教育总体规划,融入学校法学教育,在普法阵地设立专题专栏,着力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二是聚焦重点主题,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月活动,部署“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暨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集中时间、力量和资源开展主题普法宣传。今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全省共组织开展法治讲座、培训授课、“送法下基层”等宣传活动1.5万余场次,运用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送宣传信息190万余条。三是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国家安全、反诈骗等普法宣传活动,做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延伸到哪里,普法宣传就跟进到哪里。深入推进“沿着黄河去普法”,全省各沿黄地市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普法广场、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2400余处,覆盖沿黄地区群众1000多万人。四是聚焦重点群体,统筹推动领导干部述法、国家工作人员考法、青少年和企业职工学法,多层次精准推动全民法治教育。今年以来,着力健全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制度,全省8万多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述法;推动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全省国家工作人员参加法律知识考试超过20万人次;部署开展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以案普法”专项行动,向中小学校免费发放“以案普法”法治教育片光盘1.5万张;持续深化“送法进企业”活动,累计为7600余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排查化解各类法律风险11.2万条,依法治校、依法治企工作成效更加彰显。
三是法治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土壤,直接反映一个地方的法治建设风貌。近年来,我省创新打造黄河法治文化、海洋法治文化、红色法治文化、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四个法治文化“示范带”,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各地各部门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社区文化中心等,积极拓展和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功能,基层法治文化设施不断健全。目前,我省已命名4批696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建有一处法治文化阵地。另外,我们大力实施“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每年扶持创作一批不同艺术门类的优秀法治文艺作品,近三年累计扶持创作法治文艺作品90部;定期走进基层举办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巡演,目前已巡演10场,线上线下观看量达到1196万余人次。 四是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巩固。普法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们加快推动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创新拓展法治理念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深入实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在全省试点建立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205个,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建强基层依法治理的组织基础,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全省共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86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162个。近年来,我们加大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力度,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目前,全省共培养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26万多名,84%的行政村有了“学法用法示范户”,全省“进村、入户、到人”的基层普法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切实提升了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深入推进法治山东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文化大省优势,深入挖掘齐鲁文化、地域文化的法治元素,推动实现法治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法治文化建设思路举措。出台实施《山东省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从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艺作品创作等12个方面提出思路目标、任务举措,进一步细化了法治文化建设工作要求。二是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全省城乡发展规划和重大文化建设项目,依托各地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建立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基层单位和乡村(社区)法治文化形象塑造,推动法治文化阵地有效覆盖、有形呈现。目前,我省已基本实现每个村(社区)建有一处法治文化阵地,命名4批696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威海市刘公岛、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三是鼓励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深入实施“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扶持创作了一大批既展现齐鲁特色,又“接地气”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在全国普法办开设的普法产品库中,我省报送数量、入库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四是更加注重法治文化品牌培育。发挥山东沿黄沿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打造省级“齐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黄河法治文化、海洋法治文化”四个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带”。比如,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拓展、精品创作、活动惠民、品牌创建、媒体传播、理论创新等“六大工程”,促进了法治文化与黄河文化深入融合。五是加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依托省内重点院校、法学会、法律研究机构、律师协会等机构,建设法治文化研究基地,将齐鲁法治文化研究纳入“平安山东法治山东”省部级课题,累计确定了“齐鲁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地域分布研究”等30个重点课题,进一步提升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水平。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围绕今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月,省司法厅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部署安排:一是部署开展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活动。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全国第七个“宪法宣传周”,12月份是第八个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按照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统一部署,我们制定了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暨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月工作方案,统筹安排省、市、县三级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宪法进乡村、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进网络等活动。省委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在枣庄市举办了山东省2024年宪法宣传周暨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普法宣传活动。二是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组织各地各部门参加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开展的宪法知识竞答活动。在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开辟普法宣传专刊、专栏、专版并刊发公益普法广告,在山东广播电视台“法润齐鲁”专栏展示全省基层“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风采,组织在线收看“学宪法 知宪法”公益大讲堂暨2024年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活动公益视频,公布2024年“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名单并组织巡演活动,面向全省中小学发放“以案普法”法治教育宣传片,面向基层(村、社区)编印发放《以案释法普法读物》,通报表扬全省“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三是充分发挥各部门参与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的能动性。推动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紧密结合自身职能开展不同领域普法宣传活动。比如,公安部门组织开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宪法进农村”赠送普法图书活动,教育部门开展“宪法晨读”活动,卫生健康部门组织法治宣讲比赛,形成了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齐头并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月活动的生动局面。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以案释法”,是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公众法治观念的有力举措。省司法厅积极探索“以案普法”“现身说法”等形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普法宣传,有力提升了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以案释法”制度机制。将“以案释法”工作纳入“八五”普法规划、年度普法要点,作为“八五”普法评估表彰的重要依据,及时总结“以案释法”普法宣传工作做法。制定省直部门“以案释法”案例报送办法,进一步压紧压实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等法治专门队伍责任。建立“以案释法”案例征集评选发布、宣传宣讲、考核考评等机制,充分发挥执法司法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和教育作用,推动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地落实。二是搭建“以案释法”宣传平台。依托“山东省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各部门“以案释法”案例报送数据库,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事)件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收集发布“以案释法”案例,相关内容同步在新媒体平台推送,推动各级各部门之间共享共用。今年以来,我们依托“山东普法”、“法治山东”等平台发布涉及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移风易俗综合整治等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典型案例324篇,推动让新媒体成为“以案释法”的新平台、新渠道。三是创新“以案释法”宣传形式。组织律师、普法讲师团等开展法治讲座、法治课堂,向各类普法对象面对面宣讲典型案例,以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组织开展“以案释法”讲堂、讲座1.1万场次,组织专家解读各类“以案释法”案件4300余场次。围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校园欺凌、青少年维权等重点题材,遴选一批由省法院、省检察院、省教育厅推荐的典型案例,制作案例光盘,面向全省中小学免费发放,截至10月底,已向各地中小学发放案例光盘1.5万张。将普法工作融入立法、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等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发布答记者问、专家解读、制作图文产品等形式,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 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近年来,我省大力培养“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有效充实壮大了基层法治人才力量。具体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制度,着力规范选育培养。制定出台《山东省乡村“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指引》,明确了两支队伍的职责及选拔、培养、使用等程序和要求。截至目前,全省累计选拔培养“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26万余名。二是抓培训,不断提升能力素养。将“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纳入“八五”普法培训重点对象,建立分级培训制度,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常态化培训。依托山东广播电视台“乡村振兴普法宣传站”开展全员法治培训。鼓励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建设“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网络学法考法平台,每年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开展现场培训并建立法律知识学习群,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提升培训质效。三是抓实效,持续强化作用发挥。发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血缘、亲缘、地缘等人脉优势,依托乡情、亲情、友情等感情资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积极宣传宪法、民法典以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助开展整治丧葬陋习、打击赌博治理、抵制高额彩礼等移风易俗活动,有效参与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推动在基层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四是抓管理,健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从遵纪守法、普法宣传、业务学习、调解成效、示范作用等方面建立工作成效评价体系。对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积极向全国普法办推荐宣传,通过省级普法网站、普法公众号、山东乡村普法广播等媒介重点推介。今年,《法治日报》刊发了枣庄市“法律明白人”王玲的事迹,该同志作为我省优秀代表在全国“法律明白人”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山东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法润齐鲁”专栏连续10期专题报道对我省优秀“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事迹,有效激发了两支队伍的干事创业热情。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们对网络普法工作的关注。 大家都知道,随着网络等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网络+”形态。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普法,不仅能够拓展普法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使普法工作更加便捷、高效。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依托网络等新技术构建普法宣传矩阵。省司法厅建成融媒体中心,与20余家省级以上主流媒体建立了常态化沟通协同机制,统筹全系统900余个政务新媒体账号,形成普法矩阵效应。截至目前,全省共开设各类普法栏目2000余个,建设普法网站600余个,形成了“舆论全覆盖、媒体全联动”的普法传播态势。二是依托网络等新平台加强普法产品供给。积极运用政务网站、微信、客户端等,统筹设立各类普法宣传网络渠道。通过新媒体普法平台,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原则准确解读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涉法案件事件,大力传播网络普法宣传正能量。省司法厅持续实施“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多彩的普法微短剧、微故事、微电影,2023年、2024年每年线上收看收听人数累计超过500万人次,有效提升网络普法平台影响力。省司法厅拍摄制作的纪念宪法颁布实施40周年系列微短剧《宪法的声音》,荣获全国第十八届法治动漫微视频大奖。三是依托网络等新技术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把互联网作为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开展网上普法知识竞答、文艺作品评选、文创产品征集等活动,充分利用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手段,真正让普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打造了以“泉晓法”普法矩阵,“鸢晓法”“菜晓法”系列卡通形象,“法治青风”普法微剧场等多种形式新媒体普法产品。同时,整合“报、网、端、微、屏”等平台资源,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注重培树特色品牌,着力提升普法宣传工作质效。“法润黄河”“法润水城”等普法品牌均实现网络化、立体化、数字化的全面转型升级。“普法扫码”微信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被省大数据局评为“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优政’领域优秀案例”。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八五”普法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开展普法工作的主要目的。为此,省司法厅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制度设计。推动制定《贯彻落实〈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具体措施》《山东省贯彻〈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关于进一步增强普法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法治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一体谋划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搭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制度框架。二是突出重点对象。我们持续抓好四类重点对象的法治素养提升工作。第一类,聚焦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推动县级以上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全覆盖,确保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取得实效。第二类,聚焦青少年,印发《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小学法治宣传教育的指导意见》,推动建立全省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机制。注重发挥“法治副校长”作用,将法治副校长履职情况作为派出单位落实普法责任制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在押未成年犯、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戒毒场所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管理。推进未成年人专门矫治学校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全省16市专门矫治学校全覆盖。第三类,聚焦农村干部群众,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深化“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加快法律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助力提升农村干部群众法治素养。第四类,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重点围绕依法经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实施“服务大局普法行”、“服务实体经济 律企携手同行”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送法进园区、进商会、进企业活动,累计为7600余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服务,排查化解各类法律风险11.2万条。三是创新平台渠道。创新推行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制度,在泰安市、德州市、滨州市、汶上县、阳谷县5个市县建立205个观测点,深入群众收集学法用法需求,依托大数据加强法治需求分析,开展对象化、分众化普法宣传工作,推动普法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同时,我们把测评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情况的重要评价参考,进一步巩固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的成果成效。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