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矿工作加速转型升级 服务强省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10:00举行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地矿局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地矿工作加速转型升级,服务强省建设。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地矿局副局长侯新文先生,副局长刘祥元先生,二级巡视员赵正来先生,总工程师彭玉明先生,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党委书记、队长江国会先生,介绍山东地矿工作加速转型升级,服务强省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侯新文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山东地矿工作加速转型升级,服务强省建设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山东省地矿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山东地矿工作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省地矿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改革,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质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独具山东地矿特色的14条地质工作业务链,在价值取向、服务领域、成果表现、发展方式等诸多方面推动现代地质工作重塑,实现从传统地质工作模式向现代地质工作模式的转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服务支撑,积极走出一条沿海发达省份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下面简要介绍14条地质工作业务链的相关情况。
1.打造地质找矿业务链。全力夯实和做强传统地质找矿工作,优化找矿模式,提升勘查技术,积极构建地质找矿新格局,巩固提升地质找矿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努力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2.打造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业务链。推动地质工作服务领域由以服务矿产资源管理为主,向支撑服务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多门类管理转变,服务生态状况的“调查—评价—监测—区划—规划—修复”全链条工作领域。 3.打造矿山服务“矿保姆”业务链。从单一的矿产勘查转向为现代化矿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整体式的综合地质服务模式,打造全生命周期矿山地质技术服务。 4.打造水文地质业务链。发挥专业优势,拓展服务领域,形成涵盖地下水、地表水等在内的整个水文系统,贯通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找水打井供水、水资源利用与水流域治理、水资源监测与水污染治理等全流程的业务服务。 5.打造保泉护泉“泉保姆”业务链。利用好全省最丰富、最全面、连续时间最长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系统集成保泉成果,聚焦泉水持续喷涌、泉脉保护监测、应急保泉、重大工程泉水保护等关键问题,提供保泉护泉一揽子解决方案。 6.打造地热勘查开发业务链。瞄准清洁能源,探索地热能等适宜山东省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以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工程为依托,逐步形成集勘查探测、高效钻探、供热站设计安装、热能利用、尾水回灌、监测预警、运行维护、智慧管理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地热能业务体系。 7.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业务链。发挥基础地质、农业地质、测绘地理信息、地球化学、实验测试等技术优势,提供从土地管理、土地调查评价、土地污染监测与防治到土地整理与开发的全链条服务。
8.打造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业务链。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挥生态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保护优势,补足修复治理短板,为营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厚植绿色底蕴。 9.打造服务绿色低碳业务链。牢固树立绿色勘查理念,推进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创新,加强绿色勘查全生命周期管理。拓展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资产管理咨询等工作领域,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开展规划研究、统筹业务布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展现地质担当。 10.打造海洋地质业务链。加大海洋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发挥技术优势,为涉海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和地质安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拓展涉海地质服务新领域,在海洋资源管理、海洋地质调查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新成效,服务支撑海洋强省建设。 11.打造城市地质和重大工程业务链。聚焦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省级水网先导区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重大工程规划选址、建设、运营等提供地质技术保障。 12.打造测绘地理信息业务链。推动“地质+测绘地理信息”融合,加强基础性测绘工作,发展现代工程测量,发挥在索道测绘、机场测绘、管网探测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做强测绘地理信息特色产业,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3.打造服务文旅健康业务链。拓展健康地质、旅游地质服务领域,开展富硒富锌特色农产品、优质中药材产地的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保健型矿泉水勘查开发,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检测服务。创新“文物+遥感”应用模式,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服务文物保护工作,服务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文物保护和地学科普。 14.打造服务防灾减灾救灾业务链。服务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提供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安全隐患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处置等全过程地质技术服务,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做好新时代地质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省地矿局将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地质业务体系,在转型升级中构建起山东地矿工作新格局,凝聚起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时代力量,充分展现“走在前、挑大梁”的地质担当,在推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征程中彰显新作为、展现新形象、再创新辉煌。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旨在确保这片土地既能支持经济增长,又能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请问在服务这一重大战略方面,省地矿局作为全省地质工作的主力军,具体开展了哪些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省地矿局精准对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主动担当作为,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服务支撑。 一是主动对接,超前谋划,评价规划跑出加速度。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精准对接省政府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我们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地矿局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集成我省黄河流域的最新地质成果,编制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地热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评价报告等5个专项报告,为编制《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承担了济南、泰安、淄博、东营、菏泽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助力构建空间格局合理、生态功能稳定和生态产品优质的生态安全格局。协助聊城、滨州、淄博等相关县、市(区)开展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编制,为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提供依据。立项并完成了济宁等6市城市地质调查相关工作,查清城市地质结构、地下空间状况,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为城市绿色、集约、智慧发展提供了地质安全保障。 二是聚焦需求,科技赋能,生态保护取得新成绩。凝练和集成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打造了地境再造生态修复技术,在济南、济宁、烟台等市进行了推广应用。技术支撑泰安市、济宁市获批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示范区建设、南四湖流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工程,并承担了一批调查评价、修复治理工程等项目,恢复了当地生态环境。承担了济南彩虹湖综合整治相关地质工作,助力提升水系生态系统。建设了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济宁、泰安、菏泽等地先后完成了采煤塌陷地相关的调查评估、设计、治理工作80余项,技术服务我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配合生态环境相关部门查明了南四湖流域地下水环境状况,为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贡献了地矿力量,推动美丽山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是强化担当,提升水平,地质服务实现新作为。在自然资源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来共开展了27个图幅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累计完成调查面积11047平方千米,助力黄河流域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从1:25万逐步提升到1:5万,大大提升了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精细化需求,有效服务了重大工程建设和重要战略规划的实施。2024年承担了德州城区地热田等11个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勘查项目,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各项野外工作,精细化查明地热资源赋存条件,为我省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德州组织实施了中深层地热井取热不取水高效井下换热示范项目提升工程,将单位面积换热量提升了24%,运行电耗降低了15%。圈定169处优质地下水富水地段,评价了极端气候条件下地下水资源量及开采潜力,助力保障我省城乡居民供水安全。 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省地矿局围绕缺水地区找水打井、现代农业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以地质服务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一是地质找水惠民生。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开展了缺水山区找水、公益性找水打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城镇应急供水勘查等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济南、烟台、临沂等地缺水地区累计找水打井600余眼,保障了城乡生活和农业用水。特别是连续多年助力济南市章丘区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极大的解决了当地饮水困难,助力农村供水保障。今年以来,在济南、烟台、德州、威海、泰安等地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和找水打井类项目18项,为当地群众找水打井48眼,总涌水量每天2.5万立方米,解决了5000余亩农田灌溉和1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地质技术促振兴。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潍坊萝卜、莱阳梨、兰陵大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3.2万平方千米,采集各类样品15万余件,圈定富硒土地89万亩、富锗土地158万亩、富锌土地454万亩,助力潍坊田柳镇、临沂矿坑镇获批国家天然富硒地块。作为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的主要实施和质量控制单位,实施项目110余项,采集检测样品近7万件。作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支撑单位,完成了全省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成果集成。承担实施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作为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典型效果案例。建成了潍坊市土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录入土壤、大气、灌溉水、农作物等基础数据197万余条,为政府提供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管理决策服务新模式。正在建设山东省农业地质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部门在调查监测、规划制定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耕地质量的可视化成果查询。 三是地质赋能兴文旅。在省自然资源厅、文旅厅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开展乡村旅游地质调查评价,调查面积1307平方千米,调查地质遗迹资源、自然景观、历史与文化遗迹838处,规划乡村“地质+文化”旅游路线25条。助力济南茶业口镇、淄博池上镇、潍坊胡林古村获批全国地质文化村(镇),青岛灵山岛获批全国首个“地质文化岛”。通过深挖地质遗迹资源,讲述好地质故事,统筹好地质资源与文化旅游,实现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民间传说的相互融合,探索出了地质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助力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谢谢!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就像给地球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所观测到的数据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介绍一下省地矿局在利用高分数据服务社会治理效能方面开展了哪些创新性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是利用遥感卫星获取高分辨率影像,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从而提供丰富的遥感影像数据应用服务。省地矿局高度重视高分数据和地质数据的融合应用和成果推广,近年来,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的支持下,建设了潍坊、泰安、济宁、临沂、德州5家高分中心,打造了多点布局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数据和应用工作格局,在省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等20余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全省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优质的高分数据支撑。 一是服务自然资源领域。聚焦自然资源管理关键环节,提供全面、高效、精准的卫星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数据成果。潍坊高分中心建设完成了潍坊市全域2.5米分辨率1.6万平方千米和1米分辨率1.2万平方千米的地形级实景三维地理场景,为全市土地、矿产卫片执法等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可追溯和实时监测的遥感技术服务。济宁高分中心以违法用地、开采等问题“早发现”为切入点,开展了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土地利用状况变化遥感常态化监测,助力当地自然资源监管、评价、规划、可持续利用和督察执法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临沂高分中心开展了对临沂市露天矿山、废弃矿山及其它可能开采矿产资源施工项目的动态监测,服务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时发现并查处矿山越界开采、借工程施工名义采矿、私挖乱采等非法行为。 二是服务生态环境领域。先后为山东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完整性守护、大运河生态文化带绿色发展、多个重要地表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等提供遥感监测和评价技术服务。泰安高分中心实施了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项目,为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济宁高分中心开展了南四湖、梁济运河等水体的绿藻、浮萍遥感监测工作,切实保障水面清洁和水环境安全。 三是服务农业农村领域。德州高分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在建项目进展、已建项目管护、建后农作物种植情况等,全面掌握了高标准农田的动态信息,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持。泰安高分中心在肥城市开展了“非粮化”耕地遥感监测,完成了耕地“非粮化”图斑提取、核实与分析等工作,为管控耕地“非粮化”、严格保障耕地数量底线和粮食播种面积提供数据基础。 四是服务防灾减灾领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利奇马、杜苏芮等超强台风灾害应急处置、德州平原地震应急救援。潍坊高分中心为消防安全整治专项行动提供遥感服务,参与全省森林灭火综合演练。济宁高分中心开展采煤沉陷区、塌陷地监测、鲁南高铁菏曲段沿线区域地面沉降调查、兖州区地裂缝发育区域地表形变监测等重点工作,通过高分数据采集分析,全面评估灾害风险等级,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卫星遥感技术是一种高效且大范围的监测手段。省地矿局潍坊高分中心原创性研发了“卫星遥感监测文物安全新模式”,已连续三年对428处市级以上文物开展遥感监测,提高了文物安全监管效能。 一是遥感觅古,革新文物保护巡查模式。发挥卫星遥感大范围、全天候实时监控的技术优势,结合无人机、数字地形模型等多源数据,突破地形限制,实现了对文物区域的全面监测与保护。潍坊市已经监测到涉及11个县、33个街道、116个文保单位的疑似及潜在动土行为287处,有效制止和查处多次违法行为,成功排除水灾、塌方等文物险情6次,文物保护工作收效明显。 二是智联护遗,推动文物保护数字监管。搭建了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助力文物保护部门实现实时在线监管。执法人员能够在平台完成遥感监测数据的下发、巡查、反馈与审核统计,也能通过手机端明确“两线范围”,精准判定目标区域与两线关系情况,使文物执法效率得到显著提升。2023年,潍坊市1项案例成功入选“第五批全国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案例;2024年,1项案卷入选“2024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十佳案卷”。 三是数汇守珍,构建文物保护数据底座。在文物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汇聚了近十年的历史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深度算法的自动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够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文物区域各时期状态、变化情况及周边环境等信息,为文物保护部门处理法律纠纷或侵权争议提供了科学依据。此项工作荣获2023年度全省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解决方案、首届山东省数字机关“数据赋能业务”大赛-数据赋能赛道优秀奖、第二届山东省地理空间数据应用创新案例等多项荣誉。 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矿保姆”是我们对矿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的一种形象比喻,就是从单一的矿产勘查转向为现代化矿业提供一站式、精细化、全方位的综合地质服务。省地矿局借鉴先进经验,在省内率先开展“矿保姆”服务模式,打造了多个样板项目。 一是围绕矿山,全链条服务勘查开发建设。加强与大型国有矿企的融合发展,逐步形成服务矿山“勘查—建设—增储—监管—治理”的产业链条。服务矿山勘查,开展资源勘查评价、探矿工程施工、储量核实,为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资源增储上产提供地质技术保障。服务矿山建设,参与采矿权设立、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生产开采等各个环节,开展矿山竖井工程勘察、矿区勘探程度论证、三维建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绿色矿山建设、尾矿库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服务资源接续,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矿床三维建模等手段进行成矿预测,向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增加资源储量,有效延长矿山寿命,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服务矿山监管,开发露天矿山三维动态监测系统,建立露天矿山实景和地质体三维模型,进行动态储量精细计算,实现一张图管矿,让矿政管理实现可视化、精准化、动态化。服务矿山治理,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类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闭坑报告编制等相关工作。 二是面向上游,全区域服务矿产资源管理。沿着产业链向上游服务,省地矿局在莱阳市全域开展矿产资源综合调查,在摸清矿产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对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进行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质+金融+运营”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莱阳市政府引荐多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投资、开发,有效凸显了“矿保姆”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的专业化服务特点,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打造了摸清县域资源家底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莱阳模式”。目前“莱阳模式”正在全省多个县市区逐渐铺开。 三是面向下游,全方位服务矿山生态修复。山东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业开发历史悠久,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城市形成了一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省地矿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为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比如我们助推烟台市政府积极申请国家资金,“烟台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以全国第5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工程,成为全国首个“海岸带”矿山和“陆海统筹”矿山修复示范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谢谢!
我注意到,保泉护泉工作成为14条地质工作业务链的特色链条,这对于泉城济南来讲尤为重要。请问,省地矿局采取了哪些地质科技新技术、新手段来实现精准保泉、科学保泉的?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省地矿局发挥人才、科技和资料优势,围绕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依法保泉、科学保泉、生态保泉目标,开展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和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先后实施各类勘查、科研与保护项目1000余项。2023年,济南市政府与省地矿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济南泉脉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标志着泉水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 一是深化基础研究,为保泉与供水提供地质科技支撑。在济南泉域范围内开展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设立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监测点113个,积累了时间跨度长达66年的监测数据230余万条,形成了全省最丰富、最全面、连续时间最长的基础水文地质资料,基本理清了趵突泉泉域的水文地质动态特征;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泉域岩溶地下水数值模型,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济南泉水保护地下水监测平台”,不断提升泉水保护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首次提出“调蓄补源、采外补内、开源节流”保泉供水模式,充分利用南部山区的“五库连通”工程,调蓄涵养地下水,实现地下水排补动态平衡;深化地下水循环运移规律研究、优化保泉监测预警与保护应急预案、建设泉水保护大数据平台,支撑趵突泉持续喷涌21年。相关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划定“三区两线”岩溶地下水功能分区、山体生态控制线和地下工程建设深度控制线,优化调整重点渗漏带保护范围,精准服务济南地下水资源调蓄、补源、供水的科学管理,促进泉水保护与城市发展相融共生。 二是开展科技攻关,服务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济南海绵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与泉水保护之间的难题,省地矿局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实施了济南海绵城市地下水补给水力模型研究,协助济南市名泉保护委员会编制了《泉水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济南泉水直接补给区雨水收集入渗导则》;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共同研发了基坑封闭降水原位回灌技术和降水回灌一体化设备、浅部地下水径流通道工程修复技术;开展的济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课题,为济南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是擦亮“泉城”品牌,提升泉水文化内涵。协助济南市政府开展泉水普查,摸清济南泉水“家底”,泉点数量扩增至1209处,挖掘梳理更多泉水(点)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将更多泉水(点)纳入明泉保护名录,技术支撑《济南名泉保护条例》和《济南名泉保护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承担名泉保护与景观提升工程,挖掘修复华笔池、长椿泉、瑞雪泉等泉水,再现昔日泉水风貌。为“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提供地质支撑,服务“济南国际泉水文化节”,为中外游客科普泉水知识,让泉水文化走向国际,打造世界泉水之都。协助济南市城乡水务局优化配置岩溶地下水资源,服务227处泉水直饮工程建设,可为200万市民提供优质地下水,让泉水既能“看得到”也能“喝得到”。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