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
发布会新闻
山东发文力促高质量充分就业
记者获悉,到2030年,山东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1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100万人以上,失业水平有效控制。 [详细]
-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 [详细]
- 立足山东人力资源优势
-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衣军强表示,山东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15:00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主要负责同志等解读《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衣军强先生,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封立树先生,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李文生先生,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杨卫华先生,解读《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衣军强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近日,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我省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下面,我向大家通报一下有关情况。 一、文件的出台背景。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集体学习。9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 山东是人口大省、就业大省,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2025届高校毕业生总量达89.8万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群策群力、联动配合,打出稳就业“组合拳”,为全国就业大局稳定作出了山东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稳增长、稳就业的压力依然较大,需求多样化、产业智能化、人口老龄化、就业多元化叠加,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任务仍需持续努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山东省人民政府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纳入到《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基层政策需求基础上,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立足山东人力资源优势,扎实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争当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排头兵”。
二、文件的内容特点。 文件共七部分,主要从构建就业优先政策协同体系、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平等就业权益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提出20条贯彻实施意见。主要有“五个一”的特点: (一)研究提出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的一个总目标。落实“走在前、挑大梁”要求,立足山东人力资源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省份,明确了到2035年的就业工作细化目标,一是到2030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规模保持在110万人以上,新增高技能劳动者100万人以上,失业水平有效控制;二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结构优化、就业供求平衡、就业服务优质、就业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局面。 (二)优化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系列长效政策。提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把高质量充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政策协同发力;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全国北方区域就业集聚区;分类归集发布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开展职业体验、跟岗锻炼等活动,促进优质劳动力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完善“基本服务+特定帮扶+急难救助”三位一体精准就业援助体系,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构建生育友好就业环境等。 (三)创新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系列专题项目。普遍设立大学生等青年就业创业赋能平台,实施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青年见习实习等专项计划;培育高质量充分就业县(市、区),支持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打造“产、城、人、业”融合发展县域就业模式;培育“鲁滋鲁味·鲁艺鲁品”专项职业能力品牌,规划加强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等。 (四)深化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实施分市劳动力调查制度,建立高质量充分就业统计监测体系;将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对高校及专业就业状况实行“红黄绿”亮灯分类提醒;推广“创贷+商贷”组合模式,探索推出“创业风险险”试点事项;健全就业市场监管与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联动机制;推行“数智就业”服务模式,更好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等。 (五)细化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系列专题活动。贯穿全年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服务活动,拓宽青年群体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系列行动,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深化“社区微业”行动,融合打造“一刻钟”就业服务圈+便民生活圈;实施“全民参保·福暖万家”工程,加强社会保障制度落实等。 此外,《实施意见》从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计监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要求。
下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将把《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实施意见》及工作实际,实化细化贯彻落实方案,有步骤推动任务落实。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协同各级各有关部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任务取得实效。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感谢您的提问。山东是高校毕业生大省,每年毕业生总量约占全国7%,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我们创新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着力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领域、全流程服务格局,赋能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5月以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等22所试点高校,按照“树理念、建载体、搭平台、聚资源、立机制、拓思路、求实效、可复制”的建设思路,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赋能中心,辐射带动全省毕业生就业创业,2024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去年同期,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强化全方位就业服务。赋能中心通过发挥线下实体优势,提供就业事项咨询办理、就业指导、心理疏导、技能提升、就业普法、招聘对接、创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直击当下就业痛点,满足大学生现实成长就业需求。截至目前,全省共依托赋能中心举办校园招聘、校企对接、职业规划大赛、技能培训、就业讲座等活动1500余场次,线下服务大学生32.3万人次。 二是强化全周期就业教育。赋能中心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生涯发展规律,贯穿大学生全周期开展就业服务。对于低年级同学,赋能中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根据实际制定职业生涯目标;中高年级同学就业意向相对明确,中心引入校外资源,为专业实习、企业实践提供机会;毕业年级学生具备基本求职能力,中心搭建起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指导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办理相关手续,帮助毕业生高效、顺利就业。在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我省选手获5金15银18铜的好成绩。 三是强化全领域资源聚集。赋能中心坚持组织共联、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开展“就选山东”“百县联百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校园”等系列校地合作促就业项目,各市人社部门主动协调市发改、教育等部门资源,为驻地高校赋能中心量身定制一批就业创业服务活动。目前,22所试点高校均开设“人社服务”窗口,16市人社部门定期进校开展政策宣讲、培训指导、直播带岗等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常态化、不断线。 四是强化全流程智慧共享。试点建设以来,赋能中心把推进服务智慧化作为建设主攻方向,配备职业测评、AI面试等专业设备,精准画像职业兴趣、岗位匹配、职业发展,方便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加强与国家、省、市级就业服务机构的信息互联、资源共享,集中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实习岗位。 下步,我们将坚持以改革为牵引,扩大赋能中心覆盖范围,努力打造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标杆品牌,赋能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谢谢!
《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深化“社区微业”行动。我们关注到,围绕促进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山东早在2023年就创新实施了“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计划,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
谢谢您的提问。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第一线,也是就业工作的最前线,去年8月份我们启动“社区微业”三年行动以来,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塑品牌”的推进思路,抓好“微就业、微创业、微组织、微技能、微服务”五类任务落地,推动就业公共服务下沉基层、提质增效,全省社区就业促进体系初步建立,基层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拓展“微就业”。大力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家政服务业,依托社区闲置用房,建设“微工厂”助力灵活就业。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作用,截止11月底,全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是支持“微创业”。挖掘开发休闲餐饮、家居生活等创业项目,支持编制社区创业导引,利用社区各类存量房屋资源,打造创业门店、创业街区等,截止11月底,全省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2.7亿元。 三是创新“微组织”。坚持把“社区微业”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支持邻近社区开展就业联建,支持有条件的社区领办、创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合作社。例如,济南市历城区在全区重点培育领头雁式劳务公司8个,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就业1200余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是培训“微技能”。依托社区就业驿站,摸排居民培训需求,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实施分众式培训,采取开办培训夜课、举办周末课堂等灵活方式,便利居民就近错时参加培训。今年以来,组织培训5.2万人次。 五是优化“微服务”。联合省财政厅,提出扶持基层创业、开展就业援助等14条措施,推动就业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基层,依托城乡党群服务中心、企事业单位等场所,设立社区就业服务网点9099家,基层就业服务的网底进一步筑牢。 下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继续加大重点群体稳就业力度,持续深化“社区微业”三年行动,让更多“两低两高”群体在“家门口”能就业、好就业。 一是在抓规范上再下功夫。着力强化基层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出全省统一的标准指引,因地制宜、分类设立社区就业驿站。 二是在促融合上再下功夫。探索开展“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融合试点工作,通过打造优质社区就业驿站、增加线上就业服务供给等多项措施,促进社区就业、便民服务扩容提质。 三是在强服务上再下功夫。突出重点群体服务导向,提升岗位开发、技能提升等供给效度,擦亮“社区微业”服务品牌,带动全省社区就业工作整体跃升。
高质量的宏观政策对于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具有关键作用。作为宏观经济综合部门,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强化宏观调控就业优先导向,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宏观经济运行,筑牢高质量充分就业根基。突出靶向精准调节,谋划实施“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接续推出“开门红”30条、三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清单151条。加力提速重大项目建设,15000个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全年可完成投资2.9万亿元;靠上推动3800多个年度投产项目早竣工、快达效;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3409个,带动群众务工28.6万人。 二是抓民营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吸纳就业蓄水池。充分发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印发实施《持续促进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行动计划(2024-2025年)》,高规格召开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牵头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目前已帮助11万家企业获得融资2400多亿元。建立健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项目清单、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等“三清单一平台”,持续做好民营企业项目推介,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三是抓就业载体建设,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预算内投资1.5亿元支持6个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投入运营的基地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超15万人次。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遴选确定20家省级创业试点街区,持续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新增285家企业纳入省级建设培育库,在库企业数量达到595家。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抓好“1+1+5”政策体系落实落地,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拓展就业空间潜力。 二是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出台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若干措施,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组织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排查清理行动,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闭环解决企业诉求,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吸纳就业能力。 三是加强就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一批省、市、县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指导各地建好用好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为广大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及项目制培训。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数智就业等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请问省教育厅在这一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程,更深刻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长远的国际竞争力。省教育厅将深入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匹配度,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是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提高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近3年,全省高校新增专业点1152个,其中80%以上为急需紧缺专业,有效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强化人才需求预测分析,定期更新发布《“十强产业”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鼓励发展本科专业清单》,引导高校做好学科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提高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占比,超常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涉外法治等急需紧缺领域学科专业,构建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我省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建设了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47个、市域产教联合体56个,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供需对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切实形成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协同发力的良性循环。重点强化高等教育共同体、卓越工程师联合体建设,做深做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再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专业特色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努力培养德技并修、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是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当前,我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3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1800万人,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聚焦“走在前、挑大梁”光荣使命对人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持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科产教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源源不断输送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岗位需要的人才,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山东篇章”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是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请问《意见》出台后,人社部门在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全省人社部门坚持需求导向、产业导向、就业导向,通过实施齐鲁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质效提升。今年,还首次启动省级绿色低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创新打造“企业列单、机构接单、政府买单”的项目化培训模式,走出了一条供需紧密融合的订单式培训新路子。截止11月底,全省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5.24万人次,推动高质量就业10.77万人次,“有活没人干”的困境得到有效缓解。下一步,围绕职业技能培训提质增效,我们将重点聚焦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优选计划”,完善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制定遴选管理办法,优化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组成结构,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等参与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强化优质培训资源供给。 二是建立需求征集发布机制。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联动,定期征集摸排劳动者和用工企业培训需求,形成培训需求项目指导目录,及时向社会发布并动态调整,引导优质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企业生产必需等领域集中,大力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差异化培训,不断增强劳动者求职择业能力、稳定就业能力、转岗转业能力。 三是大力推行项目化培训模式。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合力,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等产业用工需求,征集优质培训资源,搭建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服务平台,进一步延伸拓展培训就业创业“服务链”,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项目化培训新模式,形成就业和需求调查、技能培训、岗位推荐、创业辅导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新路径。 四是加强职业培训数智化建设。依托“智慧人社”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以培训服务、业务经办、决策分析为一体的全省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管理系统,创新设置职业技能培训地图,丰富完善以职业培训为逻辑起点的用工指导、公益课堂、创投对接等服务场景,建立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实现全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参训人员信息资源统一归集,打造全省职业技能培训“一站式”服务平台。
谢谢您的提问。 创业是就业之源。近年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稳就业大局,坚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打造集资源统筹、人才集聚、平台领先、活动赋能、典型引领于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建立一盘棋创业工作体系。今年以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15家省直部门,从省政府层面出台《山东省“创业齐鲁”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产业、人才、金融、平台、营商、投资、生态七大领域,针对创业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群体的创业需求,创新实施7项计划、24条具体措施,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政策扶持。目前,省、市各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密切联动、协作配合,正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二是坚持分类施策,培育多元化创业参与主体。推动创新创业,激活创业主体是关键。我们聚力打造本地创业者不断涌现、外来创业者广泛集聚的创业高地,不断激发高层次人才、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活力。在全国率先构建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打造以“山东惠才卡”为标志的“惠才山东”服务品牌,为1.1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为7.5万余名高层次人才发放市级人才卡,努力做到“人才有所需、服务有所为”。先后两次出台文件,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采取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业、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创新创业。创新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优选22家高校作为首批试点,面向大学生提供一站式、专业化就业创业集成服务。 三是坚持要素赋能,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保障。资金、平台和能力是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要素。我们在省级层面率先出台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优化“创贷+”服务模式,创新推出“创业提振贷”和专项商业贷款,化解创业者融资难题。不断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传统创业载体规范发展,试点建设20家省级创业街区,创新打造多元、开放、可持续的创业生态新领域。制定出台创业培训管理办法和创业培训师资管理办法,定期开展创业讲师培训,全省累计开展创业培训331万人次,实现创业74万人。 四是坚持创优环境,构建高质量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环境对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着力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一链办理”改革,推动政策类创业服务事项提质增效,实现办事流程更优、办事材料更简、办事成本更小,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创新打造服务场景,深入推进“社区微业”行动,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服务载体,将创业服务下沉至基层。成功举办7届山东省创业大赛,累计吸引3.3万多个创业团队(项目)参赛,选拔创业典型1895个,一大批企业通过大赛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培育新兴产业、激发市场活力以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