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深化地质工作改革创新 以高水平安全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山东探获煤炭资源量24.84亿吨
2024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煤、铁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丰硕,探获煤炭资源量24.84亿吨,相当于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总量的一半以上。 [详细]
-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发力深地探测
- 近年来,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着力在打造深地探测技术品牌上求突破,围绕黄河北富铁矿、胶东金矿、盐穴储能等重点领域,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关键技术突破。 [详细]
- 埋藏在地下的“超级充电宝”
- 技术支撑全国规模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落户泰安,通过利用丰富的地下盐穴资源实现大规模电力储能,就像一个埋藏在地下的“超级充电宝”,有效支撑了电力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 [详细]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2025年5月7日(星期三)10:00举行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煤田地质局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化地质工作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安全护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先生,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小彦先生,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杨平先生,介绍山东深化煤田地质工作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玉洪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省煤田地质局,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山东煤田地质工作的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去年以来,省煤田地质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着力锻强科技创新引擎,加快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深度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持续打造走在全国前列的应急救援体系,以高水平地质服务,护航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生产安全,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实施“找矿行动”,夯实能源资源安全根基 一是煤、铁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丰硕。去年以来,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在全国探获煤炭资源量24.84亿吨,相当于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总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原煤产量为47.8亿吨),显著提升国家煤炭资源储备,持续巩固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压舱石”兜底保障作用。在德州、莱芜等地实施铁矿项目7项,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全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资源基地提供重要支撑。莱芜铁矿普查项目钻获稳定富铁矿矿层,有望成为下一个战略找矿重点突破区。正在加快实施9个中央、省级地质勘查铁矿重点项目,富铁矿找矿工作呈现多点开花的新局面。 二是地热等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取得突破。制定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举措10项,在济宁等地开展260万平方米浅层地温能能效检测,相关技术研究获全国地热行业奖4项。其中,浅层地热能智慧能源管理平台聚焦地热能供效、能耗等痛点,通过系统诊断、设备高效匹配及改造等技术,能效提高约22%。该系统以智慧大脑技术为核心,实现了系统深度节能,也被形象地称为“最强大脑”。实施煤层气、页岩气等项目46项,年出气量超5000万立方米,有效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三是绿色勘查技术在全国推广。打造“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绿色勘查技术体系,使用泥浆不落地、土壤分层分级剥离回填等先进工艺,获评全国绿色勘查示范项目2项。其中,通过定位系统动态优化进行施工作业,实现了人工踏勘范围缩减70%,植被踩踏面积减少了45%,大幅降低了勘查作业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制作绿色勘查典型示范宣传片在全国推广。 二、服务“重大战略”,构建生态安全防线 一是聚焦服务“双碳”战略,共建全省首个盐(矿)地下空间储能科研平台——盐(矿)地下空间储能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盐腔探测、利用潜力、地下工程建设等技术攻关,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开展盐穴储能储气项目10余个,约占全国同类项目1/3,在大汶口盆地圈定可利用腔体17个、共840万立方米。技术支撑全国规模最大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落户泰安,通过利用丰富的地下盐穴资源实现大规模电力储能,就像一个埋藏在地下的“超级充电宝”,有效支撑了电力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 二是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举办黄河流域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与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论坛,聚焦战略性矿产资源政策分析、成矿理论、找矿方法等进行深入研讨,展示最新研究进展和找矿成果。编制黄河典型子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景观管理实施方案,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黄河入海口生态地质研究中心,为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三是聚焦服务海洋强省,举办科技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恳谈会,聚焦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产业融合发展等开展研讨交流,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实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项目,获发明专利3项,助力解决近海区域地下水变咸、土地盐渍化、植被退化等生态问题。 四是聚焦服务乡村振兴,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区土壤调查研究,系统分析枣庄峄城石榴、泰安肥城桃、淄博富硒农产品等产区土壤微量元素、污染状况及生态承载力,建立土壤资源“家谱”,助力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其中,泰安肥城桃主产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覆盖土地面积306 平方公里,完成土壤样品采集6130件,对土壤形成条件、类型分布、环境状况等进行综合研判,为土地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锻造“应急砺剑”,筑牢生产安全屏障 一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走在前”。依托山东唯一国家级矿山钻探应急救援队——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特勘队,持续打造高标准、现代化、区域性、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去年以来,参与重大救援3次。在深江铁路救援中,创造了“第一个完成钻孔、综合钻探效率第一、一次成孔率第一”3项第一和“施工方案最优、钻孔直径最大”2项最优,为现场救援施工提供科学规范,为全国应急救援提供了“山东方案”。 二是应急救援技艺“走在前”。举办全国首次矿山钻探应急救援技能竞赛,设单兵综合体能测试、车载钻机救援实操等五个科目,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特勘队包揽团体、个人综合成绩“双第一”。开展“应急砺剑”跨区域演练,效率提升30%以上。与山河智能装备集团合作研发国内首台套大口径双动力头钻机,列入救援装备序列,在应急救援新质生产力培育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防灾减灾水平“走在前”。局属单位全部具备防灾减灾相关甲级资质,纳入日照、枣庄、济宁、泰安、潍坊等地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单位。在省内外实施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项目10个,打造山东济宁、河南民权等多个沉降监测网样板工程,实时掌握地面沉降动态,提升地方应对沉降灾害预警防控能力。助力地方编制地灾防治方案,实施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项目30余项,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下一步,省煤田地质局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改革创新主旋律,围绕“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开展“找矿突破攻坚行动”“绿色低碳服务增效行动”,创新探索“陆海统筹生态修复”新模式,持续打造“大应急”格局,塑造新优势、激发新动能、实现新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着力在打造深地探测技术品牌上求突破,围绕黄河北富铁矿、胶东金矿、盐穴储能等重点领域,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关键技术突破。在重要矿集区、储能发展前景区、重大地质灾害区、煤矿安全生产区等关键地带试验、示范,形成了深部探测示范基地,为保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创新成矿理论研究开辟富铁矿找矿新空间。围绕富铁矿战略性矿产资源,提出了“煤铁共盆”成矿理论,首次在煤系地层内发现了大规模厚层富铁矿,打破了矽卡岩型铁矿主要赋存于岩体与灰岩接触带的传统认识,取得了新区域、新层系、新空间的“三新”找矿成效,开辟了我国富铁矿找矿新方向。提出了概选矿带→精选矿田→优选矿区→定位矿体的“四级渐进”式找矿预测方法,首次将煤田地震探测技术运用于富铁矿深部找矿,精准识别矿致弱异常,成功破解了深部富铁矿体的定位探测难题,助力齐河-禹城地区成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全国首个亿吨级富铁矿资源基地。 二是深地探测技术在新领域推广取得重要突破。在胶东金矿集区围绕三大主要控矿断裂,实施了我国首例金矿三维地震探测项目,揭示了区域构造格架及断裂带产状变化特征,查明控矿断裂倾角变化及拐弯位置,分析探索矿体赋存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预测了成矿有利部位,开创性破解了金矿深部找矿关键难点。在废弃盐腔储能项目中,创新推广三维地震技术,实现了薄互层盐腔空间形态准确预测,提出了正演模拟驱动的盐腔顶界面界定规律,形成了断裂、裂缝多尺度地震信息表征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地震多属性融合分析的盐腔全空间识别模式,为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是钻探施工工艺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开展富铁矿深覆盖区钻探施工工艺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岩土层优化钻具组合,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打偏打斜的质量问题,钻进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创新井上井下联合防灾减灾技术,采用地面定向钻及高压注浆技术对顶底板薄层灰岩水害治理,钻孔进入目标层后,以“带、羽、网状”钻孔轨迹,探查所钻范围内目标层中地质构造,扩大钻孔控制范围,提高目的层注浆改造效果,将含水层改造为有效隔水层,实现水害区域超前防治目的。创新优化施工参数、优化复合定向钻进等技术,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施工质量和钻探效率大幅提升。其中,在陕西油气井、山西煤层气等项目施工中,达到了24小时钻探进尺600余米的效率,钻效提高了4倍。
盐穴是盐矿开采留下的地下矿洞,具有密封性强、规模大、安全性高等优势,可存储压缩空气、石油、天然气等,是国际上首选的储能地质体。盐穴储能作为新型储能技术,通过利用盐穴这一天然腔体储存能量,在用电低谷时将空气压缩至高压存入盐穴,高峰时释放空气发电,从而实现电能与压力能的高效转换,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煤田地质局主动拓展地质服务新领域,在全省率先开展盐穴储能探索和实践,技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综合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率先在全国构建起盐穴储能领域“地-井-腔”协同勘查技术体系,采用高精度三维地震精细探测、大口径复杂地层快速钻进、精准定向对靶等技术,破解省内多夹层盐腔建库改造难度大、盐穴形态刻画精度低、腔体稳定性评价复杂等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创了集“盐腔形态精准刻画、老井井筒锻铣封堵、大口径定向钻进、井筒气密封测试、注气排卤”等工艺于一体的施工先例,助力地下废弃盐穴变身“储能聚宝盆”。 二是推动储能项目建设。在省内,服务泰安“储能之都”建设,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声呐测试等手段,开展盐穴体积、稳定性及密封性评价,优选8组可用盐腔,为中储国能、中能建、中电建等三个大型重点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承担国内首家压缩空气储能商业电站—肥城1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工程建设,助力该储能电站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在省外,实施国家重点油气存储库项目—江苏张兴储气库项目地下工程,承担江苏首个2×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工程建设任务,建成后将实现首台套全部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 三是强化平台人才支撑。创新“院士工作站+特聘专家工作室+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科研创新中心”四位一体招才引智模式,5位院士坐镇指导,14位领军专家参与,对盐穴储能进行重点技术研究,在盐腔探测、利用潜力评价、地下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人才“引进+培育+聘用”三向结合发展路径,培养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先进工作者、省百年地质百位地学人物等一批优秀人才,获评省能源系统首届“创新工作室”“第十届杰出工程师团队”。
省煤田地质局坚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实施《绿色勘查管理规定》,严格落实绿色勘查工作规范,将绿色勘查要求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全过程、各环节,积极推动资源勘查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赢。 一是改进技术护土增绿。运用无人机勘查、遥感地质解译等技术,减少对地面扰动和破坏。采用震源车开展地震勘查工作,减少土地占用和地下污染。利用模块化、便携式勘查设备,减少设备运输和安装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实现国产交叉站同步远程控制,解决了山地复杂地形或无线通讯受限的同步触发问题,减少对环境扰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勘查作业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作业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采用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质效。 二是提升工艺节能增效。在富铁矿勘查中,采用广域电磁探测等技术,实施“空-地-井”立体协同勘查,形成了含煤地层厚覆盖区“重磁联合反演+电法层界约束+钻探深部验证”找矿方法体系,提高了见矿率,节约了勘查成本。采用松散覆盖层大口径水钻钻进和基岩层绳索取心钻进组合工艺,提高了钻效,减少了污染。应用可循环储存设备,防止土壤和浅表水污染,泥浆循环系统获国家发明专利。加快钻机节能升级改造,耗能降低50%以上。采用绿色环保泥浆开展海砂资源调查,施工按照“一航多项”原则,最大限度减小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三是规范标准减碳降污。规范重力、磁法、钻探等技术手段运用,对施工区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与污染因素识别,建立水、土、气等全方位保障体系,减少环境影响。编制地勘项目土地复垦方案,指导完工后土地恢复治理工作。采取土壤分层分级剥离、回填、复垦技术措施,保障土地功能不受损害。对施工区水、土质量进行施工前后监测,确保环境不受污染。
我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山数量众多,其中,煤矿80余处,致灾风险主要是顶板、冲击地压、水害等,非煤矿山600余处,致灾风险主要是冒顶片帮、水害、岩爆等,矿山安全防范压力大。省煤田地质局立足优势积极作为,为全省矿山安全提供坚实的地质服务支撑,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综合研判。联合省政府研究室、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东局、省能源局等部门单位,广聚知名专家组建专业调研组,深入重点市及主管部门、高校院所、矿山企业等 17 家部门单位,对全省矿山隐蔽致灾因素展开深入调研与综合研判,摸清了全省矿山分布及地质特点,深入分析了地质环境致灾主要类型,指出了在矿山安全地质环境致灾因素普查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快推进区域性普查治理、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科技兴安水平、督促矿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应急救援装备与队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矿山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二是全面体检、对症施治。在全省主要产煤地市开展了区域性隐蔽致灾因素项目普查,查明老窑、采空区积水、导水裂缝带、瓦斯富集区、冲击地压等各类致灾因素,归纳总结区域性地质灾害致灾规律,为产煤区矿企实施灾害探查、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了关键依据,助力地方加快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转型。服务省内矿山企业,承担重点矿企 30 余项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项目。针对矿山隐蔽致灾因素与治理研究,正在开展硬厚岩层下巷道围岩动力响应特征与防治技术研究等项目,为推动全省矿山安全生产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聚才引智、建言献策。拥有深部冲击地压灾害评估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非煤矿山隐蔽致灾评估与防控重点实验室等矿山安全科研平台,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基础。聚焦矿山隐蔽致灾因素领域,广泛汇聚高层次人才及各专业领域专家,构建技术指导与支持体系。正在筹备国家级矿山安全生产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高级研修班,针对深部开采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应用,邀请院士专家作专题授课,交流最新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技术应用成果。
相对于煤层气,大家对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更为熟悉,那就是瓦斯,它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一方面,瓦斯存在爆炸与突出等潜在大风险,是威胁矿井安全的“头号大敌”,其爆炸产生的高温瞬间可达1850℃以上,释放的爆炸能量破坏巷道设施并引发冒顶或坍塌,严重威胁着矿井生产、矿工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瓦斯又属非常规天然气,兼具重要经济和环保价值,是关键的战略资源。近年来,省煤田地质局在瓦斯灾害防治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领域深耕细钻,完成了“变害为宝”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一是聚焦矿井瓦斯灾害防治,成立全省首家矿山瓦斯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提高瓦斯抽采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降低治理成本等技术难题,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开展了“高瓦斯突出煤层强化增透高效瓦斯抽采关键技术理论研究”等4个科研项目。其中,在破解传统水力联动机械造穴机械刀臂展开缓慢、造穴直径偏小等技术方面,历经3次迭代研制成功新型水力联动机械造穴装置,孔内造穴直径达700毫米,煤壁内平均展开时间仅需约5分钟,较原机械割刀1小时展开时间提高12倍,煤段内施工效率是水力冲孔工艺的3倍。该装置目前已完成工业化试验,穿层瓦斯治理钻孔施工台效由800米/月提升至1900米/月,大大增强了抽采效果,降低了煤层瓦斯含量与压力,减少了瓦斯突出风险,累计解放5000余万吨煤炭资源。 二是聚焦煤层气开发利用,在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施工地面煤层气抽排井97口,钻探进尺11.7万米,完成工程产值累计近2亿元,实现降低瓦斯灾害与提高煤层气产量及利用效率的“双赢”。同时,开展井下瓦斯开发利用技术攻关与实践,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难题,完成了井下瓦斯钻探进尺70余万米,抽采瓦斯纯量逾1000万立方米,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万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参与编制《煤层穿层钻孔水力冲孔技术规范》等国家能源行业规范2项,获相关领域专利授权30余项,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二等奖,协同卸压增透关键技术及装备等科研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地面瓦斯采动井与井下穿层钻孔区域治理,与集预测、预防、设计、施工、评价于一体的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工程技术体系,拓展了煤矿生命周期地质技术服务新领域。其中,封孔新技术研究通过集中多项技术优势,实现了瓦斯抽采钻孔带压钻屑回填高效封孔关键技术突破,使封孔时间及成本节省超50%,封孔成功率达到98%以上,瓦斯浓度、抽采流量明显提升,钻孔有效抽采时间大大延长。
省煤田地质局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创新、开放的部署要求,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一是科技创新成果多点突破。科技投入达到年度到账事业收入的2.9%,集中力量做强做优29个重点管理科研创新平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共建山东省矿井上下导航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新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1个创新工作室获全省创新工作室赛道省级决赛第一名。主持或参与国家科研项目6项、省部科研项目8项,发布标准、规范10项,取得发明专利88项,在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1项综合物探找煤技术获全国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为全国地勘行业唯一获奖的煤炭科技成果。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优质地质报告奖项45项,其中特等奖2项,占该奖项全国总数的1/4。 二是人才引育效能持续提升。深入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工程,引进院士2名、专业技术二级岗专家2名,高质量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多个个人、团队荣获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青年科技人才或后备青年科技人才、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个人、2024年度煤炭青年科技奖等称号,22人次获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省技术能手等表彰,2个团队、5人入选全省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质量人才数量更具规模。 三是合作开放格局不断扩大。与10余地市、部门、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全面合作协议。举办1个国家级、2个省级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成果丰硕。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北欧、中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参与国际实验室间研究,服务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将军井水质检测,煤质检测数据被煤和焦炭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检测水平走在了国际前列。 下一步,省煤田地质局将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富铁矿找矿、生态修复等6大领域,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传统地质技术深度融合。推进平台升级与成果转化,重点建设矿山隐蔽致灾、深部找矿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实施高端人才“提升行动”,申报隐蔽致灾、盐穴储能、煤中战略性金属矿产等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合作落实年”活动,建立战略合作协议落实清单,大力推进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在打造高水平安全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坚强保障上再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