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道德模范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
发布会新闻
文字实录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定于2025年7月8日(星期二)10:00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3位道德模范代表讲述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并与记者见面交流。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讲述榜样故事,凝聚向善力量。欢迎出席省委宣传部记者见面会。 前不久,当选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的楷模们,在平凡岗位上用心坚守,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润物无声的大爱深情,诠释着新时代山东人的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今天我们举行山东省道德模范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其中的3位分享感人故事。他们分别是:枣庄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刘真标先生;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杨守伟女士;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渔民刘世瑜先生。 欢迎各位! 现在,先请大家来看一个短片。
大家好!我叫刘真标,是枣庄市滕州市龙阳镇学区党委书记、主任,也是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的创办者。 从教30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有温度、有健康、有亮点、有质量”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之余积极关注农村困境儿童成长,资助7名学生完成了大学学业。2020年到大坞镇工作后,我通过调研得知,全镇义务教育阶段还有13名孤儿、56名留守儿童面临假期无人看护的情况,于是我多方协调,利用撤并闲置的市庄小学校园成立凫山快乐成长营,开启了特殊群体孩子托管的公益服务之路。在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精心设计了16个托管项目,招募了42名教师志愿者,每逢双休日、寒暑假便把孩子们接到营地,陪他们打球、唱歌、下棋……2022年到龙阳镇工作后,我牵挂的还是那些农村困境儿童,于是在总结之前经验基础上,我又成立了龙山快乐成长营。我自筹资金购买食材、炊具、农具、文体器材等物品,配齐了寓教于乐的炒菜坊、烘焙坊、茶艺坊、农具坊等教育“工坊”,让孩子们学会了种菜、磨豆腐、炒菜等技能,还接受了舞蹈、书画、体能等方面的公益培训。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孩子们在与志愿者相处中获得了“亲情陪伴”,在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 一路走来,我们的快乐成长营受到了广泛关注,还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2023年7月,我应邀参加全国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分享了“快乐成长营”的故事。我本人也获评中国创新型好校长、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好人等荣誉。我始终坚信,农村困境儿童更需要倍加呵护,未来我还会尽己所能地把爱和温暖带给他们! 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是杨守伟,是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副院长,也是孤弃儿童的“妈妈”。 我的工作就是照顾好福利院的孩子们,他们90%以上患有重度残疾或重度疾病,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他们的病情各不相同,有脑瘫、脑积水、肛门闭锁、先天性心脏病、智障、手足畸形等,有的甚至还患有梅毒、艾滋病、甲肝、乙肝等传染性疾病。要照顾好他们,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气,更需要足够的耐心与爱心。25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跟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他们就像是我们的亲生孩子一样。我们给孩子们洗澡洗脸、喂奶喂饭、把屎把尿、康复特教,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精心的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健康,我们觉得特别幸福。 要照顾好福利院的孩子,除了爱心和耐心,还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先后取得了孤残儿童护理员、高级育婴师、营养师、康复保健师、蒙特梭利中级教师、助理社工师、社工督导等多项资格证书,申报成立了“杨守伟劳模创新工作室”,完成了孤残儿童保护性约束衣、手握环、婴幼儿触摸墙等创新10余项,部分创新成果全国推广。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从幼儿到职业教育的15年贯通培养体系,让每个孩子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如今,我养育过1000多个孩子,400多个孩子被家庭收养,他们重新进入家庭,走进校园,融入社会。在他们身上证明了即使折翼的天使,也能实现梦想翱翔蓝天。这份奇迹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福利院孤弃儿童的关爱,是无数双手托起的希望。我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社工、齐鲁时代楷模、全省道德模范。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所有用爱为孤弃儿童点亮生命的福利院同事们,更属于我们这个把"人民至上"写在旗帜上的伟大时代。我们会继续做这些折翼天使的翅膀,让他们在党的阳光下飞得更高更远!
大家好!我是刘世瑜,是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的一名普通渔民。 我今年59岁,生在海边,长在海边,靠打渔为生将近40年。2021年9月5日,因为海上风力大,危险系数高,我驾驶渔船返航,途中收到另一艘渔船的求救信息,我赶紧联系附近的渔船一起前去救援。那天的风浪实在是太大了,距离出事渔船原本30分钟的航程,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时遇险船已经看不见了,只剩在波涛中漂浮的一艘小救生筏,遇险人员都在上面,随时可能被海浪掀翻。我们抛出救援缆绳,合力将遇险船员一个接一个救起,整个救援过程持续了2个小时,才终于把7名遇险船员救了上来。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海上遇到这种情况,2003年冬天,我和同伴就曾在9级大风中救起过10名外地船员,也是很惊险,刚把最后一个人救上来,遇险船只就被海水完全吞没了。 今年,我获评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这令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对于我来说,救人是一种本能,我觉得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如果有人需要,无论风浪再大,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谢谢大家!
谢谢刘世瑜先生。 刚才,3位道德模范的生动讲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无私无畏、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的身影或许平凡,却用不同的坚守,书写着同一份大爱篇章,成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的典范。下面进入交流环节,大家可以就感兴趣的话题与各位代表进行交流。按照惯例,请在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的名称。
我小时候家境贫寒,几度面临辍学。当时我的老师孙房园了解情况后经常帮助我。他生活并不宽裕,却时常给我烧上一锅“疙瘩汤”改善生活。天晚了,就在煤油灯下给我辅导功课,讲外面的世界、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学毕业时,我是学校唯一一个通过重点中学预选的学生,临到正式考试家里却没人送我考试。当天是孙老师带着我前往十几里外的考场,遇到道路坑洼不平更是把我背在肩上……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做孙老师那样的老师! 怀揣那颗爱的种子,我毕业后便扎根乡村任教,教书育人、扶危济困也成为我的信念。刚参加工作的6年里,我先后为经济困难学生捐助了3万余元,工资卡因此常常“青黄不接”。1998年,教学之余我发现学校里部分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还经常会有中午吃不饱、吃不好甚至吃不上的情况,便自掏腰包租赁民房办起了困境儿童关爱室,让42个家庭贫困的男孩子常住下来。白天我给他们做饭,晚上陪他们看书学习,夜里一起睡大通铺,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后来,这些普通乡镇中学的孩子里有10人考取了省重点中学。 在乡村教育道路上默默行走了30多年,我逐渐意识到,对于农村困境儿童来说,爱的缺失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痛点,家的温暖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港湾,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的生活有保障,还要为他们的将来做打算,而这些是我个人力量所不能及的。于是我开始思考利用闲置校舍,召集更多的志愿者,设置更丰富的服务项目,为“想家”的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园,就这样,我们的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相继开营了。
请问刘世瑜先生,您在两次生死救援中挽救了17条生命,面对随时可能把船体掀翻的狂风巨浪,您说“救人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信念支撑呢?大家都叫您“英雄船长”,您又如何看待这个称号呢?
说“本能”是因为在海上谋生的人都知道,风浪无情人有情。收到求救信号的时候,根本顾不上害怕,脑子里就一个念头:救人!要说信念,就两点:责任、情分。当船长的,守护生命是天职,靠海吃饭,谁遇险都得帮一把;再说,茫茫大海上,我们就是彼此唯一的依靠。就像老一辈常说的:“船帮船,人帮人,出了海就是一家人”。 “英雄”这称号太重了,我就是个普通渔民。在青岛城阳,每一位渔民都有着这种担当和魄力,两次救援,我的船员都是毫不犹豫跟着我冲进风浪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勇气,是青岛渔民血脉里的团结劲儿——看到遇险船,附近渔船没有不拼命的!我们渔民有句老话:“救人是本分,不救亏良心。”要是非说“英雄”,我觉得所有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都是真英雄!
杨守伟院长您好!就在会前,我们了解到,您刚刚从北京陪一名叫慧慧的孩子做完手术,孩子的手术做得怎么样?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这情况吗?能否分享一些您的感受?
谢谢您的提问,借此机会,我代表慧慧及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孩子的关心关注说一声“谢谢”!孩子的手术非常成功,她目前已经成为中科院的一名在读研究生,这次手术是为解决她面神经麻痹等问题。手术预估时间是9个小时,可是,我在手术室门外等了整整12个小时才结束,这期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我的心都是吊着的,都是在煎熬。这些年,我每次签孩子们的手术同意书,手都在抖。福利院的孩子,生来就比常人更难,可正因为难,我们更要让他们知道:这世上有人愿意为他们拼命。 这些年,我们不仅让孩子活下来,更要让他们的生命,活出精彩。2006年8月,一个患有鱼鳞病的小女孩儿晓玉,被送到了福利院,两三岁的她眼皮外翻,眼珠通红,脸、脖子、前胸、后背、两腿,几乎每寸皮肤,都翻裂起来,一片挨一片,跟鱼鳞一样,“鱼鳞”下边,到处是血口子,一道一道,密密麻麻,很多还化了脓,伸胳膊动腿扯着皮肉疼得大喊大叫。这种病无法根治,只能细心护理,缓解病情。为了减轻晓玉的痛苦,我们勤给她洗澡,每天涂3遍药,凡是开裂的皮肤,都要轻柔地涂抹到;为避免浮起的“鳞片”扯到好的皮肤,都要及时剪掉,浮起多大一块,就剪掉多大一块;头上的皮屑经常裹住头发,竖立起来,越长越疼,我们就用剪刀一点一点剪掉凸起的皮屑和头发。经过1年多细心耐心的护理,“鱼鳞”慢慢脱落,恢复了正常肤色。2012年,我带着晓玉到北京求医。专家了解到我们自创的护理方法时连连赞叹:“你们创造了护理奇迹!”渐渐地,晓玉学会了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成了院里的小开心果,每天见到我,她都会大声地喊着“杨妈妈”,扑进我的怀里。后来,她被爱心家庭收养,有了自己的家。 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当唇腭裂的孩子经过手术,可以朗诵诗歌;当脑瘫的孩子可以站立起来迈出独立行走的第一步;当像慧慧这样的孩子走进国家的知名学府,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拼尽全力,把他们高高托起,越过生命的黑暗,绽放生命的光彩。
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的渔民,做了该做的事。要说示范引领,可能就是希望能把“以海为家、守望相助”的渔民情怀传递下去。 现在我们社区文明实践站经常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宣讲,我就报名当宣讲员。有时候是在社区,也会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我分享的重点,不是反复讲自己过去做了什么,而是想和大家交流些更实用的,比如海上安全培训,我就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大家:救援不是蛮干,而是要讲究方法,比如如何利用风浪节奏接近遇险者、怎样快速固定救生筏这些经验。 日常生活中,谁家有困难搭把手,看见谁家渔网破了帮忙补两针,这些小事我都会做。我还带着家人邻里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等等。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大家一起行动,力量就大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感染、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向上向善的行列中来,让做好事、讲道德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尚。
以龙山快乐成长营为例,我们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持“办有温度的教育”宗旨,针对辖区义务教育阶段孤困留守儿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开展托管服务,做到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无缝衔接。营地集游乐、研学、实践、探究于一体,从美德修身、文明礼仪、生活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内养品德、外树形象。目前,龙山快乐成长营共有来自20个村庄的76名孩子,我们为他们免费提供了统一服装,配备了学习用品,根据志愿者特长开设了烹饪、舞狮、高跷、雕刻等19个社团,经过培养,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生活技能,也变得多才多艺、活泼开朗。 说起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我有个学生小孟,亲人相继离世,当时年仅10岁的他暂住在远房姑姑家里。一天晚上,他与姑姑赌气离家出走,我得知后立刻帮着满城寻找,最终在一个桥洞下面找到了他。见小孟一时想不开,我在家里把他安顿下来,经过三天的陪伴劝说终于解开了他心里的“疙瘩”。在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我把他带到了成长营,在这里他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还加入了篮球社团。后来,他和队友在“姚基金希望小学”滕州赛区篮球比赛中一举夺冠,他更是获得了“优秀队员”称号。看到像小孟一样的孩子由最初的叛逆自卑变得阳光自信,各种特长培养让他们“文武双全”,我也更加坚定信心,未来要把成长营做到更多农村困境儿童需要的地方!
请问杨院长,这些年来,有上千个孩子在您的陪伴下学会说话、吃饭、走路,治好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一路走来,一定会有很多感人的瞬间吧?可以分享一些故事吗?
25年来,最让我百感交集的时刻,永远是看着亲手带大的孩子走向新家庭的那一刻。那种喜悦与不舍交织的复杂心情,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 记得2009年,110民警送来一个患有严重唇腭裂的孩子,我们给他取名健健。当时他连吃奶都困难,我专门为他设计了“吸管式”奶瓶,带他往返北京做了四次修复手术。最让我欣慰的是,这个曾经连哭都发不出声的孩子,后来能清晰地叫我“妈妈”了。我常带他回家过周末,带他去超市、书店,就想让他知道:你和所有孩子一样,值得拥有完整的世界。 2015年得知他要被收养时,那个临别夜晚,6岁的健健一直紧紧搂着我的脖子,只要我稍稍一动,他就会惊醒喊“妈妈”。第二天我没敢去送他,同事带他跟收养家庭见面后,健健打来电话,他哭着告诉说:“杨妈妈,我会想你的,我还带着你的照片呢!” 。 想着自己养育了6年的“儿子”,这辈子可能再也不能见一面了,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地往外涌。虽然心里千万个不舍,可我还是感到很高兴,为他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而高兴。我知道,真正的母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儿童福利院的“妈妈”,就是要用今天的离别,换取孩子一生的幸福。 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有一块长长的照片墙,上面贴满了从儿童福利院走出去的孩子,他们都曾是我生命里最亲的人。这些年,每当思念那些走出去的孩子时,我们就把这份牵挂化作动力,把更多的爱播撒出去,送给更多的孩子。近年来,我们走出福利院,把康复训练、特教课堂搬进社区家庭,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把服务送到困境残疾儿童的身边。 这也许,就是我们新的使命:让传统救助转向“生命赋能”,让“康复硕果”走出福利院围墙,把经验播撒到每个需要的角落,让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