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新闻
文字实录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定于10月31日(周五)上午10:00举行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邀请省教育厅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齐鲁网、闪电新闻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今天,我们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出席发布会的有,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邢顺峰先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李鹏女士,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刚先生,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浩先生,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提出的问题。 首先,请邢顺峰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媒体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首先,衷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山东教育工作的理解、关心与支持。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时期是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极其关键的五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发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动员。“十四五”时期也是山东教育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育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规划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高质量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达到94.3%、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强省建设全面发力、阔步前进。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坚定有力,山东学子肩上有责、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我们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大中小学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思政体系,打造了“同城大课堂”“首课负责制”等品牌,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创新全环境立德树人,整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将立德树人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真正凝聚起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指成拳”的育人合力。我们坚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化科学教育、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将学生体质健康作为重中之重,推行课间15分钟,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推动校园足球蓬勃发展。5年来,全省大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提升5.2个百分点,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3.5个百分点。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正在齐鲁大地茁壮成长。 二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打赢了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攻坚战,新建改扩建2368所中小学(幼儿园),平稳渡过适龄儿童小学入学最高峰,40个县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50个县被认定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新增普通高中学校141所,在校生增加32万人、增长18.4%。我们擦亮了职教创新看山东的金字招牌,16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第二批国家“双高计划”、居全国第2位;完善职教高考制度,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5年来128.4万中职学生考入大学;学生获全国(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数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1位;被国务院表彰激励为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省份。我们实现了高等教育筑峰起势的系统跃升,新设、升格、更名17所高校,增加学位51万个,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更多的适龄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新增13个博士硕士授权单位、267个授权点;实现新型研究型大学、公办职业技术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历史突破;大力推进一流学科“811”项目建设,我省有30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类行列、增长131%;目前全省有2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192个学科进入前1%。 三是聚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教育成为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我向大家介绍一组数据,得益于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发展,目前高校集聚了我省60%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60%以上国家级领军人才、70%以上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家越来越有一个共识,高校已经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我们逐条分析重点产业链需求,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产业急需专业点1837个,理工农医类在校生占比超过61.6%,累计向社会输送人才超过390万人,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成高等教育共同体4个、产业创新研究院3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3个,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联合研究生院。我们着力提升高校创新能级,“十四五”期间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增势强劲,获批数量是重组前的7.7倍;形成百余名顶尖人才、千余名国家级人才、近5万名优秀博士专任教师组成的“百千万”人才梯队;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比如山东农业大学接连破解小麦“癌症”赤霉病全球性难题、“植物细胞全能性”世纪难题,在解决“卡脖子”技术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创新实施“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省高校院所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12.8%,转化金额过亿元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四是用心用情解决急难愁盼,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今年,我们推出学前一年免保教费政策,支持幼儿园开设托班、提供托位近20万个,就是为了让年轻的父母们养育成本降一点、肩上担子轻一点。我们坚持不懈推进教育公平,投入349亿元改造薄弱学校;健全随迁子女受教育保障机制,99.8万名孩子全部在流入地就近入学;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特殊教育条例,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安置率稳定在99%以上;学生资助实现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十四五”期间投入398.1亿元资助1338.5万人次。我们着力解决好师生家长关注的教育“关键小事”,开发11.8万门课后服务课程,让中小学生课后有去处、成长有陪伴,惠及800多万孩子;办好18141个学校食堂,切实让孩子们吃得安全、营养、可口、实惠,把家长的“忧心事”办成“暖心事”。我们深知,每一个数字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 五是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教育综合改革,在承担6个“国字号”试点基础上,今年新获批25项教育强国建设试点任务,为全国贡献“山东经验”。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待遇保障,落实尊师惠师政策,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施“优师计划”,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省级财政投入4.8亿元培训教师460余万人次,培育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1219人、高校教学名师400人,农村学校教师本科学历占比提升24.4%,较好地拉平了与城镇学校的差距。深化高校“五权”下放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政策,真正为创新松绑、为人才赋能。加快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通识课开设率达到100%,以数字化为支撑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21个,支持高校牵头建设国家级和省部级国际合作类实验室24个,在海外建设“班·墨学院”38个,助力我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山东教育的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生态持续优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十四五”的发展成就载入史册,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下一步,我们将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谋划实施“十五五”教育发展,努力当好教育强国建设“排头兵”,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教育贡献。 谢谢大家!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省教育厅按照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要求,充分发挥高校重要动力源作用,多措并举,全力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 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新设、升格等方式,扩充、优化高等教育资源。2024年,康复大学作为我省首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式招生。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67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68所、本科层次职业大学4所。研究生和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298.57万人。超过半数普通本科高校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现有博士、硕士学位点1300余个。全省高等教育资源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二、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服务区域产业需求。有组织加强人才引育,大力引进国际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校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57%,实现高层次人才快速集聚。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面向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建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9个、急需领域拔尖学生培养项目33个。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建强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布局建设27个未来技术学院、109个专业特色学院、191个现代产业学院,深度赋能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安排专项招生计划,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省级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试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互派科技专家和产业导师2.9万人次,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强化成果转化效能。以山东重点产业需求为牵引,打造高校战略科技力量。高校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数量实现重大跃升,刚才邢厅长也提到,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较重组前增长了7.7倍;此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增长25.9%、58.3%。强化有组织科研与协同创新,高校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在《自然》《科学》《细胞》等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比“十三五”末增长62.2%。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推动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建设5家国家级、17家省级大学科技园,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组织高校充分融入“山东科技大市场”,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3万项,成交金额近9亿元,推动校企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精准对接和高效落地。 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四五”是山东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再到职业教育“新双高”综合改革试点,三大举措环环相扣、迭代升级,山东职业教育持续领跑全国。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职教体系更加健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职业教育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多元通道。全省现有417所中职学校、99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本科职业大学。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面向中职学生的本科招生计划从1.5万增长到2.3万,报考人数从14.9万增长到27万;中高本贯通培养年招生10万余人,实现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才。 二是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做强产业发展“新动能”。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我们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年均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点超过20%。面向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建设4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高职教育下沉县域,122所中职学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108个县(市、区,共136个)开展高等教育,为县域经济筑牢人才“蓄水池”。在23个国家建设38所“班·墨学院”,伴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五年来中高职共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416万人,其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232万人,“十强”优势产业集群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三是高水平成果持续涌现,打造山东职教“金名片”。提升学校关键办学硬实力,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师资、实习实训”联动改革,各项标志性成果均居全国前列。刚才邢厅长介绍,我省16所学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数量全国第二,这代表了全国职业院校的最高水平;学生技能大赛获奖十年稳居全国第一,这是人才培养水平的有力证明;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66项、数量全国第二,这是教育领域的最高国家奖。此外,建设100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43所省高水平高职学校,推动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四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多元协同的“新生态”。混合所有制办学、产教融合“组合式”激励、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开全国之先河,教育部面向全国推广。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连续3年在我省举办。在自愿选择的前提下,五年来共有16.6万中职学生录取分数超过高中线、17.7万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超过本科线,越来越多青年学子主动选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谢谢!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请介绍下“十四五”时期山东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省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学段次第达峰。全省学龄人口最高峰是2023年小学入学180.2万人,之后开始下降。但这一波峰将持续滚动至2035年,影响后续初高中及高校各学段,时间跨度长、应对难度大。二是乡村生源下降。过去10年,全省乡村义务教育学生占比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仍将持续下降。三是城区资源紧张。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城镇学校入学安置压力仍然较大。 为应对学龄人口变动挑战,“十五五”期间,坚持“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城乡一体、学段贯通,集团发展、结构重塑,动态调整、共建共享”的总体思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县为主、市县结合”——即坚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强化市域统筹,实施市县结合管理体制改革。一方面,压实县级主体责任。逐县编制“一图”——学龄人口变动趋势图、“一规”——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布局规划、“一库”——学校建设项目库。另一方面,打破市县两级、县域之间资源壁垒。鼓励市级优质教育资源向区县下沉,支持毗邻县域联动优化学校布局互补余缺,推动市级资源分配向薄弱和资源紧张县(市、区)倾斜,促进教育资源在更大空间、更高平台集约调配。 “城乡一体、学段贯通”——即统筹考虑城乡学段间变动趋势,强化学位余缺调配,既保渡峰、又防浪费。城乡间,一段时期内持续增加城区学位供给,重点解决中学逐步达峰带来的增量问题;乡村原则上不再新建学校,支持利用镇区驻地现有学校改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及幼儿园,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同时,在做好校车、午餐、寄宿等条件建设的基础上,撤并乡村“散弱校”。学段间,新改扩建学校按照提高标准、预留空间的原则,优先举办为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或完全中学,实现小初高学位资源“梯次流转、随峰使用、有序供给、总量平衡”。前瞻应对高中波峰,积极回应社会和群众期待,大力扩增公办优质高中学位。同时,支持学龄人口减少的地方有序实行小班化教学。 “集团办学、结构重塑”——就是大力实施集团化办学,推动资源由学段间流动变集团内贯通。一是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管理,建立城乡优质公共教育服务共同体,振兴乡村教育。二是鼓励以高中段学校为龙头,大力发展“小初高一体”教育集团,提升师资、校舍、资产等资源调配和使用效率。 “动态调整、共建共享”——就是因地制宜、按需施策,促进资产资源精准调配、高效利用。在渡峰阶段,积极探索使用社会闲置房舍资源,按照办学条件标准改建为中小学校;对于过峰后闲置校园校舍,按照依法依规、教育优先、科学高效原则,通过调剂教育用途、划转公益事业、市场化出租转让及拆除复垦等多种方式,予以盘活利用,防止浪费流失。 谢谢,我就回答这些。
谢谢您的提问。“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最重要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来抓,全省141万名专任教师整体结构和素质能力持续优化。 一是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我们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十四五”期间选树宣传71名“齐鲁最美教师(团队)”,建成中国教师博物馆等百余个师德涵养基地、教师实践教育基地,筑牢教育家精神弘扬主阵地。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坚持师德违规“零容忍”。在教育家精神激励下,广大教师扎根齐鲁大地、勇担时代使命、潜心教书育人,103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李振华等一大批优秀教师代表。 二是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我们开展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实施中小学未来优秀师资培养计划,推进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依托“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每年在线培训教师近百万人次。持续开展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建设工程、齐鲁教育名家培育工程。深入实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计划,着力提升职教师资“双师”素养。“十四五”期间,高水平师资竞相涌现,31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31个团队被认定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0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巩固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持续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加强乡村教师住房保障,建成周转宿舍3万套,让乡村教师安居乐业。完善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实际分配总量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占比不低于70%。出台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标准和白名单,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努力营造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外部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落实好强师尊师惠师政策,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夯实师资基础。 谢谢!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请介绍下“十四五”时期山东在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立足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教育强省建设,主动谋划、积极作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友好省州、友好城市,成立山东—韩国京畿高校合作联盟、中俄(山东)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等15个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全省学校与全球合作伙伴建立友好关系4000多对,持续创新交流形式、拓展合作领域。 二是主动加强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对接,中外合作办学开创新局面。紧密围绕国家和山东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58个,在读学生3.5万人,引入外方优质课程2700多门,引进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一批国外知名高校。 三是持续打造“留学山东”品牌,山东教育国际影响力达到新高度。积极拓展来华留学渠道和培养模式,优化生源结构和国别布局,加强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全省现有101所高校和400余所中小学具备接收国际学生资格,在校国际学生达1.8万名。每年组织高校赴国外举办教育展,广泛宣介山东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国家的优秀学生来鲁留学。 四是大力支持优秀教师双向交流,师资队伍国际化迈上新水平。实施外国文教专家“十四五”聘请计划,省财政投入2.4亿元,支持42所高校引进4800余名海外高水平专家。依托国家留学基金渠道,选派2500余名师生赴国外学习研修。不断扩大省政府公派出国规模,实施“省校联合培养计划”等项目,选派2200余名教学科研人员出国访学,有效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能力。 五是充分发挥山东教育和文化资源优势,中外人文交流书写新篇章。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25所、孔子课堂48个。全省100多所学校参与教育部中英伙伴学校交流计划、中法百校交流计划、中美千校携手等项目。每年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等品牌活动。深入贯彻落实“5年5万”“3年1万”等重大倡议,积极邀请美国及欧洲等青少年学生来鲁学习交流,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贡献教育力量。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们始终把教育改革摆在重要位置,“十五五”时期,我们将在总结好“十四五”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深化育人模式、办学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组织落实好25项教育强国建设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谋划实施好省市县校各个层面改革。 在立德树人方面,重点是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改革,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位一体”育人合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分学段制定学生评价标准体系,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深化“五育并举”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健康学校试点、校园足球改革、近视防控和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基础教育方面,重点是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着力优化基础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合理布局小学、幼儿园,保障初中阶段平稳渡峰,扩大高中阶段资源供给,全面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构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教师调配机制。 在高等教育方面,重点是以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为导向,全面实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为牵引,提升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科产教协同育人,加大工程硕博士培养力度,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开展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创新支持项目,促进高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 在职业教育方面,重点是深化职业教育“新双高”改革,建强建好国家和省级“双高”院校;加强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关键要素联动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运行体制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着力破解阻碍教育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