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了贫,咱更得加油干!泰山区60岁脱贫户的春天有“奔头”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5日讯 人勤春来早。3月2日一大早,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下梨园60岁的脱贫户于继云就带着工具来到了家里承包的山地上,准备开始给核桃栗子树修剪枯枝,她得赶在惊蛰之前修剪完。而于大姐38岁的儿子孙建文也是一早吃完饭就赶紧去村里打扫卫生了。

“现在我们娘俩的生活这么有奔头,放到以前真不敢想。”地头上,于大姐边坐下歇息边和记者聊起家常,2002年她的丈夫因意外去世,2004年儿子又查出尿毒症,失去劳动能力并得常年透析,每年仅透析费用最少也得2万余元,这让他们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

而生活的转机从2016年开始,伴随泰山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展开,一系列帮扶政策、扶贫政策、医保政策相继送到了于大姐的家中,特别是得益于当地“三次报销”、慢病报销等医保健康政策的落实,儿子的透析费用有了着落。于大姐粗略给记者算了笔账,2020年儿子医疗总花费12.1万余元,纳入统筹11.5万余元,经过基本医保报销、大病救助、扶贫特惠保报销、低保临时救助等之后,最后个人医疗费用只花了6581元,还不足总医疗费的6%。

儿子病情得到控制,家里生活就有了希望。2020年8月,于大姐主动带着儿子孙建文找到村里,想给孩子找点活干,很快,结合他的身体情况,当地给他安排了公益岗位,每天到村委打扫1小时卫生,月工资400元。除此之外,家里还有每月750余元的低保收入,加上于大姐平时外出打工、山上种植果树收入,现在这个家庭每年的稳定收入能达到2万余元。

“现在好政策让咱脱了贫,咱更得加油干。”初春的田间山头上满是希望,于大姐干活利索,脑子也活,她盘算着等天暖和了就到本村的苗木基地去打工,每天能干就能拿到工钱,聊到对下一步生活的打算,于大姐眼神中透出对生活的信心。

“除了村级扶贫项目,我们这几年还投入了几个大项目,形成贫困群众的稳固收益。”泰山区扶贫办主任李永荣告诉记者,当地以贫困村为重点,兼顾插花村,整合扶贫资金集中使用,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相继投入了泰山茶旅小镇、泰山冰雪文化中心、贝斯特合作经营项目等35个项目,发挥带动增收致富、推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作用,呈现出“由单一到综合、由重点村到全覆盖”的特点。脱贫攻坚期内当地累计投入扶贫产业资金2967万元,产生收益460.17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户差异化分配和村集体公益事业。

以泰山冰雪文体中心冰体馆建设项目为例,2020年,当地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865万元,与天泰文化旅游发展(泰安)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泰山冰雪文体中心冰体馆,当年项目收益达到70.9万元,上高街道、省庄镇、邱家店镇76个插花村1092户脱贫群众收到了200-1680元不等的分红。

截至2020年底,泰山区区省定贫困村平均集体收入、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17.8万元和1.41万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714.6%、302.7%。

“我们要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全面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泰山区政府党组成员、泰安农高区副主任吴杰介绍到。今年,当地确定了“三巩固一衔接”的工作目标,特别是持续关注脱贫人口动态,通过全覆盖排查、全过程规范、全要素调动、全方位监管“四全”工作法,实现动态监测和即时帮扶,同时开展“春风行动”、“送岗进村”“送岗入户”,多渠道稳岗就业、增加收入。

闪电新闻记者 王迅  通讯员 黄丽娟 王红 泰安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