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笔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知史明道,黾勉同心,再启新程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7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对党的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是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生动诠释,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理响中国》特别推出《理响笔记--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栏,邀请知名理论专家对讲话进行阐释和解读。

今天,《理响笔记》邀请到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他分享的题目是《知史明道,黾勉同心,再启新程》。

王立胜

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首席专家。主要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疆问题、中国乡村问题研究。 

  

听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心情非常激动,讲话通过回顾我们党100年的历程,总结了历史经验,展望了未来,鼓舞人心。

这次“七一”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七一”讲话是对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经验的总结,目的是知史明道,但更重要的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程,目的是形成黾勉同心,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通篇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主线,是一篇指引中国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报告中有很多新提法、新概念、新论断,比如首次提出“建党精神”,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明确地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后面加上“牢记国之大者”,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后面,加上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是理论的创新和创造,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

在哲学层面去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透过这篇文献,来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他告诉我们要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我认为有四个视角可以让我们对报告的理解更深远、更深刻。

一、“大历史”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过概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里,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得来的这个问题,连续讲了六个“得来”,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这个论断包含着一个大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也应该把它的历史放到大历史的视角中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这一部分,在方法论上拉伸到了180多年之前,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等问题,通篇都是放在大历史里边进行思考。这启示我们,只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近代史,才能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才能够更好理解中国共产党和历史的关系。

二、“人民性”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不答应。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挥了毛泽东、邓小平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关系的理论,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根据新的特点进行了重点强调,要求我们在新征程上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还着重强调了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最后归结到要推动人类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的进展。通篇围绕着人民来论证了共产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阅读文献的非常重要的视角。

三、“全球性”的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当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包括关于人类的共同价值的有关论述,为构建人类民族命运共同体打牢了观念基础,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在当前的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提供一个理论基础。全球性的视角非常明显,态度也非常明朗,就是我们要学习全世界优秀的东西,但是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

四、“文明论”的视角

在这次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提法,其中“文明蒙尘”是第一次提出,实际就是从中国的内外关系、从文明的角度来讲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放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当中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论断从文明的横断面上来看,我们现在的文明是五大文明一体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即中国式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的根基是中国的文明,中国这种文明可能对人类的文明作出新的贡献。如果说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道路是讲中国道路的特殊性,那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讲中国的这种特殊的道路的普遍意义,它的世界意义,它对世界的贡献。因此在讲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又讲到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常常从文明论的角度来看待中华民族,文明论的视角也是重要的方法论。

闪电新闻记者 王清宇  报道

来源: 齐鲁网
相关推荐
|
闪电热榜
扫码下载
闪电新闻客户端
|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