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系列节目之鲁菜大师|王鹏:百年聚乐村 从记忆到责任

来源:一切为了群众

2018-02-20 15:54

发表于山东

传承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在走上鲁菜这一行当的时候,有的人是意外的相遇,有的人则是生活所迫,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热爱。把自己的爱好作为一份工作,并始终不曾放弃。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都是谁?今天的这位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位,可以说他把小时候的那份记忆转化成了一种责任。

 “民以食为天,在淄博博山聚乐村的饮食文化博物馆里,这五个大字将我们带进了饮食文化发展的时光隧道中。明清时期各大菜系流派的形成发展,抑或是春秋时期的青铜食器、秦汉时期的铁制器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而这些也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选择。

王鹏 鲁菜大师:我与鲁菜的这个渊源还是得益于聚乐村,正是聚乐村的这种师承文化,工匠精神,这么一种格式才使我今天一步一步走来。

花了大半辈子时间淘换物件,作为聚乐村的现任掌门人,王鹏致力于打造聚乐村饮食博物馆的文化标签,用它的话说,聚乐村要做的就是文化饮食。

王鹏 鲁菜大师:牌子不倒我们就有一个理念,我们就要把它传承下去,2009年在整合资源的情况下,就打造了目前山东省第一家能吃的博物馆。

王鹏对聚乐村对餐饮文化是十分热爱的。而说起自己的这份热爱,王鹏说,这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王鹏 鲁菜大师:我们住的那个房子当时叫仁和城,仁和城其中的经理叫石毓琳,石毓琳又正好是聚乐村的东家。从小的时候特别是在夏天,大家伙在四合院里,在喝茶的时候,就讲博山很多老博山的事情。

那是在1919年的夏天,三位身怀绝技的名厨栾玉琢、王广镛、王德汉在博山聚首,为了传承鲁地的饮食文化,三人共同创办了聚乐村饭庄。因其独特的烹调方式,受到了食客的追捧。

王鹏 鲁菜大师:聚乐村是以汤著称的,无汤即打烊,包括老人在传授过程当中,都有这么一种说法讲究的是六汤八油。

当时便有王德汉汤头的说法,来自京城的这些名厨们将公馆菜济南的饭馆菜有机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博山菜。而在发展自身菜系的同时,聚乐村还为山东鲁菜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材厨师。

王鹏 鲁菜大师:聚乐村在当时号称淄博的黄埔军校,大多的这些民馆民店当中,都有一些聚乐村老师傅的身影。70年代,已故的刘书文大师在博山成立了厨师培训学校,培养了近八千多学生。

传师授业、编纂菜谱,老人们口口相传的聚乐村陪伴了王鹏的童年时光,如果说这是一种缘分的话,成年后,王鹏便将这份缘分一直延续了下来。

王鹏 鲁菜大师: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那时候干的是食品加工这个行业。我是1999年接手了博山饮食服务公司跟食品公司,这样就是聚乐村作为一个老字号必然是在饮食服务公司的名下。

就这样,从一份记忆到一名食客再到一位管理者,几经更迭的聚乐村由王鹏接手了。

王鹏 鲁菜大师:我上任之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聚乐村这个金字招牌从废物间里把它找到。

因其木质优异,这块金字牌匾变身为厨师的案板,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灾祸,终于在王鹏的手中重整雄风。为了这块儿匾额,这些年来王鹏也在不断地奔走寻觅,现如今聚乐村已成为众多老字号中唯一拥有身份证明的。

王鹏 鲁菜大师:1919年原始股票、1927年、1944年扩股的,一共是三张股票,包括1927年的全家福,包括账本、公司章程,应该是在老字号当中,他的历史史料是比较翔实的。

时光流转不定,风云诡谲多变,而机会总是偏爱那些努力进取的人。从接手聚乐村至今已经整整十九年了,在众多高端餐饮业纷纷转型的当下,王鹏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将聚乐村打造成为鲁菜文化乃至中华饮食文化的缩影。

王鹏 鲁菜大师:2019年是聚乐村100周年庆典,我们在做第二个一百年的时候,我们的计划就是首先使我们的鲁菜和鲁菜文化发扬光大。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使博山在我们鲁菜体系当中,真真正正的能达到美食目的地。

每晚17:55分,农科频道《一切为了群众》准时直播,精彩不容错过。新闻热线电话:0531-88880028.

加入粉丝群,发评论赢奖品哦!

来源: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阅读量:46.9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7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