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 岛城文明祭扫渐成风尚

来源:青岛日报

2018-04-06 16:07

发表于山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祭扫是每年清明节最重要的事情。近年来,与踏青扫墓、燃烧纸火等传统祭祀方式相比,鲜花祭扫、网络祭奠、“时空信箱”等新式文明祭扫、生态祭扫的观念逐渐被大众接受,并有序发展。同时,我市一些乡镇推出的白事改革,从源头上推动了居民文明祭扫。

“爷爷,您在那边好吗?好多年不见了。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爱,以后我会和弟弟常来这里见您的。”在青岛市殡葬管理所网站“网上追思” 栏目下,署名祥麟的市民从2015年就开始到这里寄托对爷爷的哀思。近几年,网络祭奠成为社会接纳度较高的怀念亲人的平台。网友泰祥在“网上追思”栏目下留言后,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话:网上发表祭文,寄托思念,为我找到了一个倾诉的“树洞”,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喜欢这种跟亲人聊天说话的方式,让思念化成文字流淌,就跟亲人从未离开一样。

据了解,除了市殡仪馆的官方网站,在天堂网等专业网站上,只要进行简单注册就可创建一个逝去亲友的“纪念馆”,网友可以献花、焚香,祭奠故人。

1522975228211.jpg

4日,青岛南山花卉市场,市民在购买祭扫用的菊花花束。 杨志文摄

如果说网络祭奠是刚兴起的一种祭奠亲人的方式,那鲜花祭扫则是一种发展相对成熟的文明祭扫方式。

昨日上午,在福宁园门口,前去扫墓的市民人手一束鲜花,无一例外。87岁的秦先生身体不好,腿脚也不方便,为了避开清明节当天的祭扫高峰,他和女儿一家提前来给老伴扫墓。“我爸每年坚持自己一步步走到妈妈的福位前,并摆上他为妈妈挑的鲜花。”秦女士告诉记者,母亲离开他们有五年时间了,每年清明节,鲜花成了他们家的扫墓必备品,“爸爸还会在每年清明节前,给妈妈写封信,讲讲他的生活,扫墓当天会将信和花一并带来。但我们从不带烧纸,妈妈去世前就嘱咐过我们,去看她的时候带支鲜花就足够了。”

在宁夏路上开花店的高霏对此印象深刻。“临近清明祭扫高峰,每天到店买菊花的人络绎不绝。最初主要以销售单一菊花为主,近两年,根据顾客需要,店里也增添了不同品种的祭扫花篮。”她说,越近清明,鲜花销量越多,日均售出近2000株。

1522975228419.jpg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工作人员为辖区居民免费发祭祀鲜花。

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三分之二的面积被山林覆盖,因此“文明祭扫”不仅事关文明,更关系到居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据街道工作人员管燕介绍,惜福镇街道从2月1日到5月10日进入禁严期,街道全体机关干部、社区两委人员以及护林防火人员全体上岗,尤其是在3月31日至4月7日清明节期间,要做到百分之百无火文明祭扫。“街道开展了‘鲜花换纸钱’活动,统一购买3万枝鲜花在全部31个社区发放,倡导文明祭扫。”管燕说,为了营造文明祭扫的氛围,街道上印制了“社区推进移风易俗活动倡议书”两万份,分发到辖区内中小学,由孩子们回家带给父母,起到了“孩子带动家长、家长带动邻居”的良好效果。

而在市殡仪馆,免费绿色公祭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报名。据不完全统计,持续10天的活动共为2000位逝者举办了祭扫仪式,逝者通过朗读缅怀诗文等形式表达对亲人的哀思。在市北区合肥路街道延兴路社区,社区组织居民开展了“墨笔挥洒寄先烈”活动,书写了《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经典,寄托对革命烈士的哀思。社区党委书记王俊说,有些书法好的居民自动请缨,用实际行动表示对“文明祭扫”的支持。

“5年以前,我们还会在园区入口组织‘烧纸换鲜花’活动,倡导大家文明祭扫,不焚烧、不放鞭。经过一段时间的习惯养成,现在这个活动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任何一位来扫墓的人,都不会携带纸钱。”青岛天苑民益事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晓楠从业十几年,亲见了市民祭扫方式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城市,也发生在乡村。在胶州市铺集镇,文明祭扫已经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过推行白事改革,提倡文明殡葬,彻底改变了村民的思想。”铺集镇宣传统战委员王正杰说,从去年开始,全镇69个村进行白事改革,使群众的平均丧葬费用从15000元降到了2000元。“我们粗略统计,去年全镇有500多人去世,光殡葬费就节省了50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大家拍手称好。”王正杰说,现在他们又开始在几个村试点村级公墓改革,计划相邻的几个村子建一个生态型、节地型公园式墓地,“既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满足村民文明祭扫的需求。”(记者 贾 臻 刘 萍)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新闻

阅读量:34.5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3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