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前章丘种棉花的姑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今天她们在国家博物馆看到当年的自己

来源:章丘广播电视台

2018-12-28 17:40

发表于山东


197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幅题为《棉花姑娘的喜悦》的照片,反映的是章丘黄桑院棉花姑娘承包土地兑现的情形。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分配政策改革兑现最早的图片报道。这幅照片因为反映了年度标志性事件,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展出。

 左一李爱 左二李爱荣

12月24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厅,年近花甲的济南棉花姑娘李爱荣、李爱两人专程从济南赶到这里,亲眼见证了这一份荣耀。

更让两人高兴的是,她们还在这里遇到到了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新华社记者李锦,近四十年后的故人重逢,让三人分外喜悦。

李爱和李爱荣都是1979年《人民日报》上这篇名为《棉花姑娘们的喜悦》报道的当事人,也因此,她们才有了“棉花姑娘”的称呼,三十九年前,她们都还是济南章丘的普通农民。

39年前,20岁的李爱荣和19岁的李爱同属章丘平陵公社黄桑院大队第二小队,她们主要的任务就是种棉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原则通过的《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肯定了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的责任制。为提高棉花的产量,当时,章丘黄桑院大队采取了“五定一奖”的办法,也就是“定人员、定面积、定成本、定产量、定报酬”,超产会有奖励。



尽管冒着风险,为了棉花增产,包括李爱荣和李爱在内的13位年轻姑娘还是决定要勇敢尝试,签下了“五定一奖”的合同。责任到人,多劳多得,大大激发了姑娘们的积极性,她们管理的73亩棉田的产量比约定产量翻了一番,13人中最少的分到79元,李爱最多,分到了130元,平均每人100多元。

丰厚的奖励让其他人很眼红,但这也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多劳多得、责任制的魅力。

“棉花姑娘”的这些经历被在当地采访的新华社记者李锦拍摄记录了下来,并在1979年12月17号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媒体第一次刊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的照片。

报道一发表,立即在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十三位“棉花姑娘”成了当时的明星人物,李爱还代表“棉花姑娘”到县里和市里做报告,很多小伙子也是慕名而来。

1982年,改革开放后中央第一个“农村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广大农村迅速普及,到1992年,济南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8多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72%。


资料图

农村不断发展进步,棉花姑娘们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李爱和丈夫承包了五亩责任田,日子越过越红火。高中毕业的李爱荣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而最早提出“五定一奖”的师顺奎也成了种植专业户,是当地最早的一批万元户。

到了2004年,“棉花姑娘”所在的章丘市在山东省率先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群众减轻了负担,随后的农业补贴、土地流转、乡村振兴等政策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实惠,以“棉花姑娘”为代表的广大农民实现了稳定增收。

济南市农业局总经济师赵玉堂介绍说,济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11元增长到2017年的16594元,增长了148.2倍,而正在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不仅继续让农民富,还要让农业强、农村美,让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四十年过去了,李爱荣从教师岗位上退休,每月能领到五千多元的退休金;一辈子务农的李爱随儿女搬到了城里居住;其他11位“棉花姑娘”的日子也过得踏实富足。


"棉花姑娘的喜悦代表中国农民的喜悦!"新华社高级记者李锦表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两位“棉花姑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参观,更直观地感受全国各行各业发生的巨大变化。济南“棉花姑娘”的经历成为了我国农村改革初期,农民冲破思想束缚的生动写照,如今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成了“棉花姑娘”们新的喜悦。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工资涨5毛!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让更多人获取需要的咨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获取更多本地资讯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下载无线章丘

来源:章丘广播电视台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无线章丘

阅读量:27.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1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