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家校群?把大学生当成年人才不会培养出“巨婴”

来源:光明网-光明网评论员

2019-01-14 06:10

发表于山东

近日,浙江的一所高校学生发帖称,学校最近以班级为单位建了“家校群”,要将学生日常的奖惩、出勤情况通过群聊告知家长。有学生调侃“学校是不是从幼儿园、小学的家长群获得的灵感”,并疑问学校的做法是否正常。对此,学校学工办老师回应称,学校并非“从小学、幼儿园获得灵感”,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学生在宿舍打游戏、翘课等情况,“学生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面共同努力,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

家校群在中小学已经比较普遍,大学阶段还是比较罕见,这是校方的做法显得突兀,并引发争议的一个原因。当前中国大学的家校关系处理得并不算好,甚至可以用“无关系”来形容,因为多数家长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大学四年到底是如何度过的。在这个角度,建一个家校群方便学校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让家长对学校的管理动态有更多了解,从出发点上看,应该是好的。且校方回应,“在群里,我们也不会给家长打学生的‘小报告’,即使通知奖惩情况也不会‘点名道姓’”,更不会把成绩单等隐私信息发布到群里。可见校方还是清楚这里面的“尺度”。

但是,这样的家校群在大学复制,还是应该慎重。首先,当前中小学家校群的存在必要性也受到不少质疑,一些家校群被指沦为“马屁群”,不仅未能推动建立更好的家校关系,还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所以,该校大学生质疑“学校是不是从幼儿园、小学的家长群获得的灵感”,并非杞人忧天。大学家校群初衷虽好,但是否也会发生“扭曲”、“异化”,不能不有所警惕。

当然,大学家校群的必要性引发争议,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疑问: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校方在管理方式上,是否真正采取了“成年人标准”?或者说,是否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自己被作为成年人来对待?而家校群,在现实中已被默许只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的产物,因为它存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幼儿园、小学生不能自理,校方大量的管理都需要家长更多的配合和参与。但是,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如果校方管理,动辄将家长“拉”入,甚至向家长打“小报告”,则可能构成对大学生群体“主体性”的削弱,也混淆了大学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应该有的区别。

当前,社会对大学要告别“严进宽出”已有共识,一些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也有明显的“加压”举措。该事件中,学校建立家校群并无明确表示与此相关。但一些高校,要求学生请假需要家长签字,对学生实行早晚打卡等规定,引发了较大的争议,这些做法,是否能够实现“严出”的目的还有待观察,可它的确无甚新意可言,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对中小学管理模式的延续,其背后突显的是大学教育和管理在某种观念上的偏差。在大学设立家校群,在性质上未免不属于同类。

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三方面共同努力”,固然不错。但是,这不意味着应该对这一原则进行无差别的执行。譬如大学教育,就应该将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生活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这要求校方与家长都必须在适当“放手”与合理教育、监督之间有更好的平衡。若一说到要加强管理,就必须让家长介入,或者学生一有“事情”,学校就首先“请”家长施压,这既是学校教育责任的回避,也是对大学教育理念的矮化。

探索大学阶段家校关系的优化,的确可以有更多尝试和创新。但不该沦为片面的对学生施加更多的“监视”。大学学风建设要更严,但不能退回到中小学阶段的“保姆式”管理。在教育和管理上把大学生当作成年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而不是“巨婴”。

来源:光明网-光明网评论员

资讯24小时

阅读量:18.1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