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两千公里的相遇!南海新区迎来了“海岸卫士”

来源:齐鲁网

2019-08-08 17:12

发表于山东

齐鲁网威海8月8日讯 8月6日,在威海南海新区昌阳河入海口的盐沼湿地,14株秋茄和6株红海榄跨越2000多公里,从广西“迁家”至南海新区落户。来南海新区之前,这20株红树林植物已在广西培育了6年。此次“安家”南海新区,身负“南红北移”科研厚望。

秋茄和红海榄均为南方优势红树植物种类,有着“海岸卫士”的美誉,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之间,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不仅能防风消浪、固岸护堤,还能净化海水和空气,更是许多水生生物的乐园。目前红树林能生长的最北地带是浙江省中南部。

11_看图王_副本.jpg

亚热带海湾特有的植物“跑”到暖温带,这和蓝色经济研究院长期以来的“南树北移”实验密不可分。据介绍,此次移栽的20株红树植物,是蓝色经济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驱车2000多公里从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带回来的。在此之前,蓝色经济研究院在今年4月份与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合作,借助“南茶北引”经验,共同研究红树林“南红北移”,已经在昌阳河盐沼湿地种下200余株红树植物,丰富南海新区蓝碳物种,提升景观层次。三个多月来,蓝色经济研究院立足南海新区的水质、地貌等外在因素,结合人工干预、监测管理,针对红树植物生长特性进行研究,持续为其进行保育工作。

111_看图王_副本.jpg

“此次移栽的20株红树植物在广西已经培育了6年,此次移栽过来,目的是为了与上一批移栽苗木的生长实验情况做对比,研究更完善的保育方案。”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说,“南红北移”是一项复杂、艰难的长期工程,移植成功后,将会为南海新区构筑沿海绿色长城,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保护滨海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打通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的地域限制,构建多物种蓝碳生态系统。

据赵明波介绍,蓝色经济研究院下大力气研究“南红北移”,目的是从碳汇交易市场上获取经济效益。近年来,蓝色经济研究院利用海洋碳汇理论,更新海岸带管理模式,将翅碱蓬、红树等固碳能力显著的植物移植到昌阳河流域,构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蓝碳生态系统。同时,南海新区依托蓝色经济研究院,与院士合作,打造国家级蓝碳科技创新管理平台、蓝碳科技工作者工作空间,深入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努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经济资源优势。如今,南海新区在海洋碳汇技术研究上不断深入,去年成功举行了“蓝碳倡议”国际会议,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百余名专家到南海新区实地考察盐沼固碳的成效和运用。今年9月底,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生态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将齐聚南海新区,共同开启“2019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献智献力,助力南海新区建设国家蓝碳示范区。

闪电新闻记者 李志鹏 肖梦凡 通讯员 王晓根 威海报道

来源:齐鲁网

威海新闻

阅读量:22.6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