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都江堰”———戴村坝

来源:中国水利报2020

2020-05-09 17:31

发表于山东

  戴村坝

  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戴村坝,是明清时代拦截汶河水补济京杭运河水源的重要水利枢纽,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誉为“北方都江堰”。 

  戴村坝的修建历史要追溯到明朝。明成祖夺取政权后定都北京,为了开发幽燕十六州向北部大批移民,他考虑利用京杭运河从南方调运粮食、生活用品,而当时东平湖地区,河道淤积不能行船。而且,每逢汛期,运河两岸一片汪洋。洪水退后,断壁残垣,田地荒芜,哀鸿遍野,民众苦不堪言。 

  明永乐七年(1409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调集3万余人疏浚河道,但水浅不能浮舟,宋礼为此愁眉不展。为寻对策,宋礼装扮成算命先生顺汶河私访,在汶上县白家店村遇到白英。据历史记载,白英(1363—1419),山东汶上县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县白家店村,以耕稼为业,自幼聪明好学,博古通今,精通地理水势。史书上称他“博学有守,不求闻达”。当宋礼谈到“渠成无水难于行舟”时,白英见其态度诚恳,便根据自己十多年时间观察汶上、东平、宁阳、兖州、泰安等地地形水势的经验,提出在汶河戴村附近,拦河筑坝抬高丈二尺,再挖输水渠一条将水引到南旺入京杭运河。南旺地形较高成为水脊,可南北分流,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势,大运河可通矣! 

  宋礼采纳了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并邀请白英共建这一工程。永乐九年(1411年)修建戴村坝,并在戴村坝上游开挖小汶河,坝成输水渠通。为有效控制南北分流水量,在分水口创设可以活动的鱼嘴形“石鲅”,并将东平湖南面的南旺湖、蜀山湖改造为蓄放自如的“水柜”。 

  在当时没有水准仪、经纬仪及地形图的情况下,白英能提出如此规划建议,真不愧为古代水利大师;戴村坝巧妙美观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治水的智慧。1958年,毛泽东在听取汶河治理情况时,曾风趣地说:“汶河分流南北,北会黄河,南入江苏,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 

  戴村坝为明清沟通南北货运、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济运需要,清朝道光、光绪年间续建了灰土坝和窦公堤,三坝与小汶河、南旺的分水工程,组成了完整的引汶水济运枢纽工程。漕运断绝后,戴村坝水利工程继续发挥固定河槽、拦沙缓洪及引水灌溉等重要作用。 

  戴村坝还是东平县的一处胜景,每到汛期,洪水漫坝,白浪翻滚,声若虎啸,数里之外可闻,又有“戴坝虎啸”之称。戴村坝工程设计合理、外形壮观,又建于600多年前,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文明和治水成就,是我国少有的水工建筑物,引得专家学者和游人不断慕名前来考察游览。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04月30日 第4597期  张玉国 

  _

  _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山东水利微信公众平台

来源:中国水利报2020
文章为创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山东水利

阅读量:24.3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28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