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决胜脱贫攻坚 山东财政在行动】山东菏泽:扎实推进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

来源:中国财政

2020-08-06 22:05

发表于山东

  “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在黄河滩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道出了滩区群众的“安居之苦”。为躲避黄河洪水,滩区老一辈人要用4个3年的时间,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即便如此,一场洪水过后,辛苦操持起来的家业很可能又会付之东流。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境内河道长185公里,形成13处滩区,面积50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4.7万人,涉及东明县、牡丹区、鄄城县的8个乡镇,182个自然村。多年来滩区群众一直在“抗洪—重建—抗洪”的怪圈里循环,为住房安全问题所深深困扰。安居成了滩区群众最大的期盼。

  2016年8月,省委、省政府确定在菏泽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根据实际情况分类迁建,采取建设28个大村台、6个外迁社区的方式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同时,通过集中改善滩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一举解决黄河千年来的水患危害问题,真正让滩区群众安居乐业。据悉,菏泽黄河滩区迁建规划总投资118.26亿元,其中:中央投资29.16亿元,省投资35.91亿元,市县财政及群众自筹53.19亿元。各级财政资金及时筹集到位,为黄河滩区迁建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百年民生工程——“马虎不得!”

  黄河滩区是黄河在拥抱大海之前留给中华大地的最后一个难题。受历史、自然等多种因素影响,黄河滩区成为了社会民生发展的“洼地”。滩区群众的民生大事始终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在2013年,总书记来菏泽调研时就专门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共同探讨扶贫开发和加快发展的良策。山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黄河滩区迁建这一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出台《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顶层设计,统筹施策,着力解决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难题。

  “滩区群众生活苦是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局限,这种局面不应该再出现在今天。”菏泽市财政局局长肖友华说,“为了把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建成百年民生工程,上上下下都高度重视,全力以赴。”据了解,中央和省级财政已累计向菏泽滩区迁建工程补助69.58亿元,菏泽也不断加大地方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地方财政资金4.3亿元配套支持工程建设,同时积极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通过先征后返支持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8000万元。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有力保障了滩区迁建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鄄城县旧城镇三合村村台社区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料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干劲十足。村台公共设施配套工程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基础设施配套正快速推进,安置房正在室内外装修。

  每天早上5点30分,村台建设指挥长周朝红都会准时来到工地指挥部,早早来到工地的还有项目经理谢保记。谢保记介绍,以前都是各家各户垫自家的房台,高高低低、质量也参差不齐,洪水一过,很多又得重建。现在为保证工程质量,村台建设要经过修筑围堤、吹沙淤台、半年沉降三个阶段,结实牢固后才能在上面建房。这些集中修筑的村台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可以防20年一遇的洪水和8级地震。

  “为了建设‘百年工程’‘精品工程’,我们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建设、统一监理、统一验收‘六个统一’,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村台建设,马虎不得啊!”周朝红说。

  今年正月十六日,周朝红他们是第一批复工的人员。他们每天一早在工地入口的监测点,为1200余名复工工人检测体温、消毒,确保工人们安全进入自己的岗位。为了赶回疫情耽误的工期,他们需要尽快保质保量完成剩余的外墙粉刷、水电安装等工作。

  三合村村台是旧城镇四个村台中最大的一个。“滩区迁建工程是前所未有的大工程。前期,镇里把群众的宣传工作作为重点,宣传黄河滩区迁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政策宣传到位,把群众的思想引导到位,营造了关心搬迁、支持搬迁、参与搬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周朝红说,“这期间,所有参与者在工作中做了多少难、受了多少累、忍了多少委屈,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但是,想到滩区的群众能早日搬进新房,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白墙灰瓦,红门带院。4月底,村台样板房装修完成,附近村民时不时过来参观,一声声赞叹让坚守村台的每一个人真正体会到用心付出之后的“值得”。

  旧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范世武介绍,旧城镇正在建设的4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村台社区,涉迁村庄22个,群众17771人。今年9月底滩区群众就可以搬迁新居,滩区群众的安居梦终将照进现实,新建的幼儿园、小学也将在9月份新学期争取启用。

  啃下硬骨头——“好日子就在眼前”

  在黄河入鲁第一村——东明县焦园乡辛庄村村外,焦园二号村台昼夜不停地打夯。70岁的村民陈思温回忆起过往,“滩外闺女不下滩,滩区村光棍儿多。我们村1800口人,35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50多个。等到年底上了新村台,就再也不怕淹了,好日子就在眼前了。”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县,东明县承担的滩区脱贫迁建任务尤为艰巨。东明县扶贫办主任张中华介绍,2017年,东明县黄河滩区未脱贫人口21434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44.2%,是全县乃至全省的深度贫困区域。根据规划,东明县需在滩区建设24个村台,涉及4个乡镇、12万人,在全省搬迁人数最多、投资额最大、建设任务最重,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的主战场。

  为按期完成滩区群众脱贫搬迁的任务,在国家每人1万元迁建补助的基础上,省里确定再给予每户2.51万元的补贴,市县财政也每户跟进2万元。有了财政的助力加持,东明县的迁建工程终于可以高歌猛进了。

  “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县的优惠政策,自我加压,确保2020年能保证整个滩区的搬迁完。‘骨头’再硬,也要啃。”张中华说。

  为保证滩区迁建工程如期完工,东明县精心组织好社区建设工程的实施,及时解决施工单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搞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同时,紧盯时间节点,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力加快社区建设进度,确保把滩区迁建工程建成放心工程、精品工程。

  清晨,东明县长兴集乡八号村台施工现场工人们已经到岗交接,木工罗亮带着施工必要的装备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复工以来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位老家在黑龙江哈尔滨的东北小伙,来到东明已经三个月了,5月1日他们并没有放假。“长兴集乡的第一个村台从2004年就开始淤沙建设,直到2016年才迁建成功,群众等了整整12年,太不容易了。为了让滩区群众早日搬迁新居,加班加点不算什么!”在长兴集乡八号村台,像罗亮这样坚守岗位的工人还有1000余名。

  稳稳的幸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你帮俺盯一下,等俺回家给公公婆婆和孩子做完饭,就赶过来。”5月13日12时许,在旧城镇西周楼村扶贫车间里,村民潘玉琼结束了一上午的活,正准备回家。

  潘玉琼的公公患有心脏病,婆婆残疾,都没有劳动能力,家中还有俩儿子,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生活全靠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维持着,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得知村里建起了扶贫车间,她第一个报了名。“在村里上班,家里都能照顾到,农忙时能忙庄稼,一个月下来还有近2000块的工资哩!”潘玉琼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据了解,为了给滩区群众“稳稳的幸福”,旧城镇多管齐下,以就业扶贫为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党建扶贫、产业扶贫、孝善扶贫、迁建扶贫等各项工作。“目前正在建设的4个村台共规划了5个创业车间,进驻企业已经对接好,多为服装、家具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的就是确保村民不失业,保证脱贫不返贫。”范世武说。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一项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菏泽立足滩区特殊地理环境,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黄河滩区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迁建工程突出体现滩区“滩、林、田、居、俗”五大特色,力争做到“一村一韵、一台一品”,安居与富民同步推进,生态与产业同步发展,努力打造成美丽乡村示范点和乡村振兴的样板,真正让黄河滩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服务、生态良好的“花果滩”“幸福滩”。

  在东明县,以鲈鱼养殖为代表的万亩水产养殖,以虎杖种植和豆丹养殖为代表的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黄河滩农业发展为代表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一批独具滩区特色、凸显滩区优势的富民产业正在稳步推进,富民效应已初步显现。据了解,近年来,东明县对滩区资源进行了统筹规划、科学整合、整体开发,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县财政局努力克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全力支持安居富民同步推进。万亩水产养殖项目总投资1700万元,其中财政出资1000万元;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400万元,其中财政出资850万元;生态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财政出资1560万元。

  产业发展是保障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此,鄄城县制定扶持政策,对在滩区产业示范区内按照标准要求种植中药材、果品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县财政按照每亩每年800元的标准,对种植户给予奖补,连续奖补3年。

  三合村的贫困户陈景玉,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承包了200亩土地,每年下来有近10万元的纯收入,成为三合村首批脱贫摘帽人员。“俺想趁着自己还有把子力气,把村里的土地多流转些,再承包400亩地。”尝到甜头的陈景玉又动起了致富的心思。

  (内容来源:中国财政)

  我就知道你“在看”

来源:中国财政

山东省财政厅

阅读量:20.8W

打开“闪电新闻”看评论

418

相关推荐